情感表达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舞蹈的情感表达则是通过肢体律动的节奏性、舞动时带动气息的多变性以及由心而发呈现在面部表情的一种协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成人的世界中,蕴含着五味杂陈的情感变化与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在舞蹈表现有时不止是单一的一种情绪传达,甚至是两种情绪的叠加表现,例如我们常说的悲喜交加、哭笑不得等等。但在少儿充满天真烂漫的童真世界里,还无法将这些比较复杂的情绪一一呈现,需要借助舞蹈教师的指导,帮助少儿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表现训练,让他们精准的拿捏与舞蹈主题相吻合的表演方式,以此来驱动面部表情的自主行为。在少儿舞蹈中,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以及教学中遵循由简到复的规律,从几种基础的情绪着手,使表演者更好的体现剧目所承载的内涵。
一、愤怒
在一些少儿舞蹈作品中,经常涉及愤怒情绪的表达,与之相反的欢乐都是少儿情绪结构中的基础表达,在情绪的把控上少儿相对易于展现,比如愤怒情绪特征表现为生气、气愤。在一些表演实践中少儿通常会以“哭闹”的形式表现出来。受教者根据舞蹈情景,愤怒的情绪还可以双手握拳、捶胸顿足、咬牙切齿等形式表现,引导少儿对情绪特征的表象记忆,更加准确表达舞蹈的情感,凸显舞蹈主题。
二、期盼
实践中施教者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帮助受教者学会对比、区分并有效控制两种情绪。由于少儿的生活环境单一,对于担忧与盼的感知不像欢乐、愤怒情绪特征明显易把控,教学实践中通过少儿已知的课堂文章来调动其想象空间,如教学实践中“盼”的启发训练可用代入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中的《盼》这一课文,文章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施教者通过少儿已知的课堂知识架构,叠加语言引导和经历的生活场景,构建想象空间,细腻准确的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实现心有所感,情有所致。
三、恐慌
这种情绪往往是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中外化的一种表现,课堂训练时,在考虑少儿心理安全性的把控的前提下,为了体现恐慌层次递进的细腻感,表演者由心生害怕而感到畏惧的一种心理活动,进而引发出呼吸急促,身体蜷缩,直致发抖等递进关系形式表现,可以借助一些洪水泛滥成灾的危难之时、天黑一个人走夜路等等生活场景加以展现,这里说明一下,文章中恐慌情感表达相对于愤怒、期盼有了一些深度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愤怒、期盼没有表现深度挖掘的可能性,在课堂训练中,施教者可以以一种易于表现的情绪入手,由浅入深的脉络,逐渐激发起受教者的思考、揣摩的能力,能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一个网络流行语叫“表情管理”,我们打开微信、抖音视频号就会有一些日常生活中表情管理的小技巧,这个词汇在舞蹈剧目、片段中同样适用,前一秒场景的状态,随剧情的发展下一秒画风突变,演员已呈现出该有的情感变化,舞蹈不仅表现在舞者的舞蹈功力、舞蹈技巧、个人体态的优美度等形体的客观表现,也表现在舞者个人对于舞蹈情感、对舞蹈主题理解的把控之上,综合塑造成一个生动具体的舞蹈形象。
少儿舞蹈是引导主体寓情于景,通过自己的内心理解来展现舞蹈角色,表现出自然真实的舞台效果,舞蹈技巧、身体训练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和普及的今天,为了能够更好的诠释一段舞蹈主题,塑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就需要少儿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展示更好的舞蹈形象,升华更有感染力的舞蹈精神、舞蹈主题。舞蹈不仅是展现肢体美、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无需多言的内涵直达人类复杂的情感。施教者培养少儿阶段单一性的感情表达,有利于他们在舞蹈表演中更明确的表达主题,并随着年龄及社会阅历的增长,为学习复合型情感表达奠定了基础,施教者通过步骤式的教学方式,让少儿在舞蹈表演中准确体验到“心有所想,情有所发”的舞蹈真谛。(作者:北京舞蹈学院 王一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