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和思想多样性的年代,思想引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影响日益显著,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和自主创造的体现。本文综合借鉴国内其他文化自觉理论和优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果,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相关调研数据,对高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进行反思,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措施和建议,以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对策
自知之明在于增强对社会历史文化改革的踊跃性,以自主判断如何在新环境和新世纪中对待社会陈旧文化。然而,文化自觉还需要思想的引导。因此,中国文化要实现真正的自觉性,首要条件是思想的自觉性。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首先实现文化自觉和转变。在教育领域,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仅需要在思想研究和科学教育方面进行自觉性的转变,还需要在普及教育和大众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应当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笔者认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应当包括传承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审视文化自觉,明确文化自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背景下的基本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文化自觉的内在和特点
(一)文化自觉的内在
文化自觉学说最先提出的是费孝通先生。费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和环境中产生的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反思和反省的活动。文化自觉主义既没有盲目的文化自大,也没有完全西化的文化自卑,而是在与世界各种学术交流中,经过有意识地反思,找到我国文明发展的方向;它是在建立自身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具备自我思维,理解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文明思想中,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意识并存。文化自觉意识指的是文化的自觉性,而社会文化的不自觉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难以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社会地位、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发展历史等,包括人类对社会文化盲目的自发性理解。
文化自觉不同于文化的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性是指民众具有明确的目标,具备改变文化格局、弘扬文明、创造新文化的自觉性意识和行为。在认识自我民族文化时,需要拥有面对过去的高度使命感和归属感,需要具备自主思维,有主动承担并发扬光大中华优秀历史文明的使命。在当前社会需求下,我们有责任尽可能运用自己的才华,推动已有的文化变革和提升。这些观点基本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进程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不同于我们的先进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的基础上。然而,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的演变,文化自觉意识在当代社会也融入了新的内容。
(二)文化自觉的特点
文化自觉象征着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它最早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可以说是人类对文化的深刻认知的结果。人们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变革以及发展,直接反映了文化自觉的发展方向。在人类历史认知的积累中,我们最终进入了文明社会,这个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导致个体间的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建构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几乎颠覆了以往的世界社会。
尽管文明社会在社会建设和文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从人类历史的进化角度来看,文明社会也已经达到了文化自觉的阶段。这个社会对文明的认知程度相当深刻,但是文化自觉也是根据人类社会历史的逻辑发展的结果。“文化自觉”经过对以前文化概念和模式的不足进行反思和调整,然后在既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文化理念和形式。这种方式是通过文化的反思来理解人类历史的衰退以及新的形成趋势,以便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并付诸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涵
在不同的理论文献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活动对象的认识也不同,现在主要有以下三个解释:第一,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在全球各国所进行的,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开展的各类教学、宣传等活动;第二,它主要是指由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学;第三,它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在由中国所主管的高校中,进行的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目标在于传授和深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和理论,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原理来审视和分析社会现象、人类发展问题,从而积极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此教育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社会实践中,以解决现实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它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演进和背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见解,该教育有助于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哲学难题和社会挑战,从而更好地参与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特征
哲学的基本特性也是哲学思想教育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原因,它涉及了哲学的本质,哲学思想教育的作用以及本质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哲学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它们会影响并决定哲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只要能够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进行顺利的哲学教育。因此,哲学教育的特点与哲学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属于实践思维的教育,而哲学思维方法则是指受教育者用于认知和鉴别哲学问题的方式。不同的哲学思维方法会导致有关哲学问题的提问、理解和判断方式不同。某种哲学的基本特性是由该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所确定的。某种哲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更集中地反映了该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它立足于全球科学技术的最前沿,总结了我们以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最宝贵成果。它具有独特的人文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贯穿人文教育的实质,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理论知识经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理论知识经验分析是一种思维方法,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和经验的综合分析,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现象。以下是对这种分析方法的论述:
1.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理论分析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这包括分析社会的阶级结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识分析:这一方法考虑到各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它强调了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对于经济问题,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可能会涵盖宏观经济理论、市场分析、历史经验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
3.经验分析:这一方法强调实际观察和实证研究。它基于观察和数据,以支持理论假设和知识结构。通过经验分析,人们可以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4.综合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方法强调综合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这种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揭示潜在的根本性原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将理论、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理论知识经验分析是一种有力的思维工具,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现象,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四、在文明自觉视角下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充满多元文化的时代,不可否认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多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必须积极迎接来自当代西方先进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挑战,致力于帮助我国大学生形成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其中一个关键途径是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更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文明自觉的最基本方法是加强大学生的全面认知,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五、结语
在文化自觉的视角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文化自觉培养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培养具备高尚品格和崇高理想的人。以文化自觉为出发点,其宗旨在于提高高校学生对先进文化的自觉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壮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将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也将持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从业者需要深入研究,随时准备应对新的挑战,并提出有益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一兵.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视域方法的前置与自觉:马克思何以呈现[J].学术月刊, 2002(6):2.
[2]蔡后奇.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自觉”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孙莉萍,郭凤志.制度自觉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5(6):4.
[4]徐慧杰.文化生产中的理性自觉—兼论吕国忱《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14(3):2.
[5]刘洋,李沂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 2011:05-08.
[6]杨凤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主要方法与途径[C]//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作者:西安科技大学 刘豫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