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迎泽

盂县窑,烟火是处燃乡愁

  •   跟诗人张文艺、尹国彦一起,再次走进盂县窑陶瓷文化基地。所有的历史记忆,都是有画面的。不了解不懂得细节,哪怕是虚构的,也难以构建完整的画面。自从走访盂县窑开始,我就有意无意地,在网络上搜寻不同的古代窑口,以期想象当年的盂县窑盛况。盂县窑,那是怎样的一个向往,深埋内心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窑口的概念。

    进入展馆

      10月21日上午10时20分,盂县铜颖文院陶瓷文化基地举行展馆开馆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文物专家、陶瓷专家、文化学者、名工巧匠及各界人士,聚集于此。仪式之后,还有一个规格较高的古代瓷窑文化研讨会。
      参加启动仪式的有军事科学院原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少将杨春长,盂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华,副县长王雪梅、县委办公室主任闫福善、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郝来银,南娄镇镇长李海云等,启动仪式由盂县南娄镇书记路晋源主持,铜颖文院创始人高飞致欢迎辞。
      盂县铜颖文院陶瓷文化基地,是山西晋魂陶瓷文化服务有限公司的在建项目。院内的展馆,是项目的主体建筑。院外大门不远处,高高耸立着一座石刻字牌,上面写着盂县窑陶瓷文化基地。
      观展中,大家异常兴奋,不同展区,不同类别,大家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有着这么多的文化资源,这么辉煌,这么让人心情激荡。很多人,是因为这个基地,才对盂县窑有所了解。盂县窑的概念,也是因这个基地,而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近热词。

    盂县窑窑址

      盂县区位独特,陶瓷业源远流长。据与会专家解释,盂县在远古新石器时期,也就是说,自中华民族有了陶器,这里就开始了陶器烧制。我们知道,山西有霍州窑、临汾窑、乡宁窑、介休洪山窑、交城窑、平定窑、太原孟家井窑等窑口,而盂县窑就在其中,并在山西如此众多窑口中,排名靠前。
      《元一统志》载:盂州有“磁窑二十处,在州南八十里招贤村,岁办官课”。明嘉靖《盂县志》载:盂县有“磁窑一十九座”。明、清时期《永乐大典》载,盂县有“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
      “盂县窑”的概念,应该始于北宋时期,当属定瓷窑系。大家认为,文献中所记的盂县窑今属阳泉郊区牵牛镇村,其创烧时间应始于元代。但又有人推断,其窑址,在城东15里的磁窑坡村。
      上世纪90年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阳泉市文管会,曾对磁窑坡作过调查,收获颇丰,对其窑址设定范围、建窑的时间、烧造品种、烧造技法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并发表论文,陈述观点。
      一般认为盂县窑系民间窑,但也有人说,盂县窑半官半民。理由是,定窑起初也是民间窑,后来才转为官窑。宋瓷成为支柱产业,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盂县毗邻定州,其产量与规模,可以想象,民与官之间,两者共存符合逻辑。

    文物视角

      仪式结束,大家驱车前往盂县王炭咀村,举行古代瓷窑文化学术研讨会。登上讲台的专家中,文物与鉴定方面专家占大多数。研讨会有一个前缀,叫太行瓷路,的确,专家组中,除本省榆次窑专家外,还有来自北京、河北等知名窑口的专家。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发起人高飞,就是文物方面的专家。高飞当兵时期,主要值守在北京博物馆,后来因为收藏等多种机缘,认识了许多文物界的知名人士。从部队退伍后,一直走南闯北,搞收藏,在他的履历中,曾多次向省、市、县博物馆捐赠藏品。
      郝宝财,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文物学院教授;穆青,河北古陶瓷学会会长;李勇,山西省博物院前副院长;庞洪奇,邯郸磁州窑学会会长;张林堂,磁州窑历史博物馆馆长;杨杰,河北定窑专家。他们的讲述与讨论,为盂县窑的传承与恢复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助力。
      讲述中,有一个视角,也是一个共识,认为以文物视角,更能还原历史,更能还原历史岁月中的文化与故事。非遗、文创皆来自历史与记忆,正是这种传承与文化元素,为我们的瓷产品赋能,没有这个元素,我们的瓷器将失去百分之九十的价值。

    两个优势

      火,是人类利用的一种自然力。泥土,是人类的大地母亲。烧一把火,炼一团泥,成了瓷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不但没有被新技术新材料取代,反而穿越时间的长河,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瓷器的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决定其多种价值。盂县窑,是盂县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盂县的文化优势。如何把这种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盂县县委、县政府的既定发展战略。
      县委书记梁海昌有一个观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盂县窑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恢复千年古窑技艺,并为其产品注入新思想、新文化、新情感、新概念、新时尚,在经济上,是提高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我想,这样的创新何尝又不是一种文化。
      这是我第3次走进盂县窑陶瓷文化基地。每一次我都会认真地记录与访谈。闭上眼,杨春长将军、葛原生大师、画家赵岚、高建东兄妹、梁海昌书记,他们的画面,连同盂县窑的所有细节和情节,一同走进我的脑海。
      魂牵只有月明知,无限乡愁在窑瓷。
      盂县窑,它是家乡的陶瓷文化,也是家乡的文化之根。
      盂县窑,在我心中,它是最美丽的一缕乡愁。

    李东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