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传媒观察

共识、共鸣、共情: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融媒体传播动力研究

  摘要:《漫长的季节》作为融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成功实践,将艺术性与故事性完美融合,以20世纪90年代末东北工业转型期为背景,从普通人的视角,结合悬疑的叙事方式,镌刻出影像“民族志”的现实主义时代色彩。本文从强互动的传播方式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进行探析,提取《漫长的季节》的融媒体传播动力——情感,以期为现实主义影视剧在新时代的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传播;《漫长的季节》;情感传播

  2023年4月《漫长的季节》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热度不断攀升。《漫长的季节》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在传播手段与方法上更是突出了“强真实、真感情、能共鸣”的情感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当代媒体环境下情感传播的基础元素。借助互联网全天候互动优势,此片与其说是一次优秀的网络剧实践,不如说是一次受众内在认知共鸣的“盛宴”。
  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漫长的季节》以时代大背景下被动生活中的人的情感坚守为共鸣点,以时代、命运和人性为共情点,构建了一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融传播的社会“反思”画卷。因此,本文基于热播剧《漫长的季节》,探寻其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传播动力:共识、共鸣与共情的情绪传播结构,为未来电视剧在融媒体甚至智能媒体时代传播提供有益思考。

一、强互动的情感生态:《漫长的季节》的融媒体传播方式与特点

  汤普森曾指出数字时代带来了第四种互动形式,即“媒介化的在线互动”[1]。这种互动形式基于媒介技术的突破和偏向,将受众的身体拉回到传播的场域之中并赋予表达的主体性地位,成为媒介融合的显性表征之一。因此,在媒介融合成为当下主流传播方式的背景下,一部传统大众文化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黑马的姿态赢得了同步播放平台的高收视率,激荡起各圈层受众的热烈讨论,让现实主义题材年代剧再次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漫长的季节》在传播方式和特点上具有独特质感,这种独特的质感来源于生活的美学解构,也来源于生活中幸福追求与生活波折的矛盾,是一种小人物生活起伏、不懈奋斗与大时代背景交相呼应的整体表现。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其充分利用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心路历程、突发事件影响、时代背景笼罩等多种元素和抖音、微博等有效传播途径,形成了剧情故事+传播故事的双故事模式,形成了交融嵌套型传播特点,为未来的网剧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融媒宣发迎合时代表达需要

  传统媒体时代,影视剧的传播逻辑往往是单线型的,即依靠作品本身的优质内容和精湛的制作来吸引受众,受众通过固定的栏目频道收看节目。在这一逻辑下,受众对电视剧的粘性单纯来自对人物故事的关注和情感价值的认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视频网站逐渐冲击着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而后移动终端的兴盛、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更是对电视剧类长视频的影响力发起挑战。
  《漫长的季节》并非是融媒宣发的初试,而是在融媒体全域发展背景下迎合了时代的表达。一方面,其由腾讯视频首发,在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有节奏地进行话题引爆,形成了一家首发多家讨论的完整模式,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漫长的季节》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宣发时间线性配合度高,前期宣传、中期引爆、后期反思与讨论行云流水,系统性与趣味性配合较好。另外,其话题中包含了演员范伟本身过往演出角色流量的引流,如《乡村爱情》中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维多利亚等元素的照应,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讨论兴趣。另一方面,在腾讯视频端的播出能够让受众摆脱时空限制的同时进行参与式观看。腾讯视频提供了一种以影视人物、画面等为基础文本的批注式情感交互空间,即不同时空下的观众借助弹幕以虚拟性的身体在场介入、参与、回应与他人、影视内容的对话,通过弹幕之间的互动强化自身对影视剧的沉浸式体验,搭建数字平台的人际交互空间,从心理层面形成对自我的存在性认识和影视情节的深度联结[2]。
  除播出平台与自媒体平台结构性联动的视频宣发之外,《漫长的季节》制作团队还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创建账号,并通过剪辑发布名场面片段,触发受众情感和意识的同频共振。长视频和短视频都是影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切入口,短视频以碎片化的形式击中受众内心情感的敏感点,进而产生震惊的效果,并向长视频引流;而长视频在为短视频创作提供素材的同时,以更立体化的故事脉络传递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
  综上,《漫长的季节》借助融媒体时代的宣发逻辑,充分满足受众表达和参与的身体互动体验,打造出“大屏幕+移动终端”多屏互通的融媒体传播生态,实现“多平台互动”“长短互动”交叉式传播,为收视大热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参与打破互动屏障

  融媒体宣发的传播方式从电视剧的制作主体角度丰富了传播的多样性,提升了传播的辐射力。如何打破多元受众的传播屏障,激活受众的传播动力至关重要。
  《漫长的季节》的受众是多元化的,他们集合为整体的受众群,以类似媒介的身份,成为电视剧讯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在各类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以话题、梗、评论等形式对长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和二次传播,进而形成以《漫长的季节》为基础的交互空间。
  首先,人民网以及各地方媒体等就《漫长的季节》的播出和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并在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多元平台进行发布,形成包括图文和视频等形式的二次传播。其次,洪晃等明星同频追剧,通过发布观剧体验的微博参与“看漫长的季节我沉默了”“主打的就是一个切身感受”等话题互动,形成以自身知名度和粉丝影响力为基础的KOL传播。此外,大量网民参与今日头条、微博、抖音等众多平台发起的“超话”活动,甚至用到了“封神”这样的评价,跨屏传递时代记忆表达的共识。最后,“向前看”的结束语深深地刺激了受众的情感软肋,通过话题讨论,影片观看形成了这个时代受众的共同心声,“往前看,别回头”最后击中了观众情感中最能共情的人生观念。随着围观、参与、互动等不断增加情感交互,多元受众之间实现情感共振,进而构建出以《漫长的季节》为基础的情感共同体,实现《漫长的季节》多平台的裂变式传播。

二、共识、共鸣、共情的影像“民族志”

  《漫长的季节》观剧用户画像显示,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56%左右。可以说,受众并没有因为历史叙事的时代跨度而有观看的障碍。这种突破圈层实现全民“上头”的视听效果除了上文所述传播方式的动力之外,还得益于它作为现实主义年代剧以类似影像“民族志”的真实性、情感性和批判性激活影视作品对时代的文化功能。任何时代批判的视角都不是主旋律,也不是时代的主线,在“民族志”的大视野下,宏观的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是永不褪色的主题,通过小人物、大命运的深刻镌刻,将那个时代背景下“小深入”的奋斗描述得淋漓尽致。

(一)以真实性构建共识

  《漫长的季节》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时代更迭里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艺术还原,将细节真实和本质真实展示在台前;既没有将人物个性消融于宏大主题中,也没有通过人物的传奇叙事和生活的粉饰来强化情感倾向。
  《漫长的季节》首先通过布景的细节真实给受众打造历史年代和地域的代入感,为故事叙事提供了真实的文化环境。
  此外,《漫长的季节》还通过“悬疑生活流”叙事来流露本质真实,并且借此搭建出艺术真实。剧情通过对东北下岗潮背景下生活经验的深描,为观众展现了宏观历史潮流下普通个体户在生活百态中的价值坚守。在王响的生活流中有对工作、家庭、亲友的付出,对儿子死亡原因的执着,也有与朋友的反目以及行为的过失,这些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真实性能够跨越历史背景的阻隔呈现大众生活的共性,并且以“悬疑生活流”平稳的叙事方式展现艺术真实,从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构建生活共识的同时提供受众反思和回归的精神空间。
  总的来说,《漫长的季节》通过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营造出了时代气息,引发了观众对于故事历史背景的共识,深化了影视作品对于历史、时代、社会的认识价值。同时,通过“生活流”的日常现实主义描摹,用平淡的日常生活对接观者所感受到的世界,将艺术真实和生活现实融为一体,进而触发受众的生活共识。

(二)以情感性唤起共鸣

  当影视剧提供普遍社会经验中共存的情感体验时,就会唤醒受众过往的类似经历并与影视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3]。情感是最重要的社会微观力量之一,情感所激发的共鸣能够在社会结构中形成较大规模的传播动力。《漫长的季节》精准把握了世界共通文化母题即家庭,同时锚定人类最基础的情感单位即亲情、友情、爱情,通过现实主义的诗意化呈现,以超越种族和国界的普世价值,诠释了人类情感体验的共通性。
  基于生活的文化母题,创造了一个最漫长的秋季作为所有叙事的背景。故事的起因就是悲情的,悲情总是能够引发共情,而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下岗潮席卷东北之时,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作为普通人对生活下去的挣扎与奋斗的展现,能让隔着屏幕观看的观众产生很深的共识感,而故事的开篇就是“活着”式的悲剧,这部剧中所有主要角色都能够让观众在观看时找到漫长时代背景下其必然选择的认同感,在这部剧里“对与错的价值判断”在生活面前是能够被观众共情的,这也是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让观众踊跃参与的重要原因。
  以生活悬疑为故事线索,以情感为纽带,以“悬疑+破案”主线讲故事永远都是最具观赏性的叙事结构。《漫长的季节》展现了一部平凡人能够“共鸣”的生活悬疑故事。他们都在努力生活,沈墨考上大学遇到美丽的爱情,但是天公不作美,生活破碎后最终走向了不归路;王响二十年来一直坚持寻找儿子死亡的真相,装在心里的痛一朝被释放之后,淳朴善良的普通人用儿子送的红毛衣去救下小姑娘……全片都在讲述一个悬疑背景下的“大悲、大爱、大勇”,平凡人由最朴素的感情出发而产生的生活选择,让受众无不参与其中、感同身受。这种审美意义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它让受众在反思现实友情的同时也给予受众对友情积极的调补。可以说,他们有着与现代人相通的情感,这样受众才能与剧中角色共融共感,实现情感的共鸣。他们经历过的爱情、友情、亲情,或悲或喜,都足以让当代人羡嫉和向往,并由此激发出受众心中关于情感的集体无意识,同时在现实的琐碎中获得心理慰藉。

(三)以批判性因果叙事引发共情

  《漫长的季节》把握住现实主义创作的精神和时代使命,以批判性的视角,既不逃避现实的痛点又不忽视人性的光辉,用普通人物群像的命运、经历展现出时代变迁下人们共通的情绪,用积极现实主义精神提振观众情绪、反哺观众心灵、引发观众共情。
  20世纪90年代末东北工业基地大转型背景下,产生了很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而带来的生活转变,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习惯是那个时代面对未来生活的重要经验,这种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经验就导致了种种生活必然。这是大时代的因果叙事,个人无法改变时代的选择,剧中借此暴露了人性的贪婪。市场机制的冲击下,“铁饭碗”不再是人们的最终归宿,剧中主人公们经历时代变轨的迷茫之后依旧积极生活。《漫长的季节》传递着全世界共通的生活真谛:生活本就不易,但人性最本真的美好不会因此而褪色,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里坚持不变的道德底线,坚守善良淳朴的价值本色,保持温暖和善良,终会与生活和解。

三、对未来现实主义电视剧融媒体传播的借鉴意义

  《漫长的季节》在国产影视作品中的破圈并非偶然,其在融媒体环境里的传播方式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都显示出了时代性的传播和审美意义。基于上文对《漫长的季节》融媒体传播动力的分析,下文将从两个方面总结其对未来现实主义电视剧融媒体传播的借鉴意义。
  第一,整合多方资源,强化互动传播。媒介技术的变革赋予大众参与表达的权力,并将大众的身体拉回到传播之中[4]。因此,深刻认识各类传播渠道的可供性,处理好传播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起符合现实主义电视剧的传播矩阵至关重要。
  第二,深耕艺术表达,提升价值意义。在融媒体时代下,现实主义电视剧要坚持创作真实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旨意,平衡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二元关系,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塑造,以情感和意义的共通性为基础,通过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发挥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最终实现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寓言性、认识价值和文化功能[5]。

四、结束语

  深具影像白描风格的《漫长的季节》是故事也是生活。基于此,“漫长的季节”在融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成为社交媒体的话题,成为粉丝互动的“圈子”,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成为承载中华文化和时代故事的容器。而观众通过电视剧的情节,建立自我与社会的镜像,加深主体认知的同时找回人物、历史、民族、自我与当下的共识、共鸣与共情。可以说,《漫长的季节》基于现实主义的表达和融媒体的传播,成为国产现实主义电视剧的成功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2021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参考文献:
  [1]Thompson J B.Mediated interaction in the digital age[J].Theory,Culture & Society,2020(1):3-28.
  [2]张红军,朱浩然.主流专题片融媒体传播的策略与路径: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例[J].电视研究,2021(8):8-10.
  [3]陈晓昱,李珍晖.主旋律电视剧的新媒体传播特征分析:以《觉醒年代》为例[J].现代视听,2021(12):48-52.
  [4]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赵雅文,李世强.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平台政治传播与情感动员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5-101.

作者: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 董超 范靖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