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4版:灵石·关注

灵石县:同赴文明之约 共建文明城市

  • 灵石县2022年度身边好人颁奖仪式

  • 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 社区志愿服务

  • 崔家沟村漂亮的文化广场

  •   文明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赋予了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近年来,灵石县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牢牢把握文明建设方向,创新工作方法、聚焦民生改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以高于“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引导全民奋勇向前,用文化交融和文明成果让每一个人触碰到真实有感的幸福生活。如今,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文明剪影被串连成动人风景,融入到灵石人民群众的点滴生活中,而每一个灵石人,都成为了这座山城文明的“首席责任官”。

    深耕创新机制 厚植文明理念

      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是民生改善的内在需求,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场推动城市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仗。在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文明城市创建中,灵石县深耕创新机制,厚植文明新风理念,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凝聚起了文明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也是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载体。作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灵石县积极探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聚焦群众福祉,践行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在制定制度、建立阵地、建设队伍、开展活动等工作上下功夫,解群众所难、让群众参与、得群众之心,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近日,记者走进灵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看到,沿途墙面被名人警句、好人榜样、实践活动等内容依次填充,形成了一墙一文化的整体面貌,中心装扮以红色教育主题为主,并将灵石县生态、人文历史和红色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同时,还设置了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市民图书室、文艺活动室、体育健身社团室、志愿者之家等功能区。
      据灵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张慧介绍,为努力推动全县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灵石县通过整合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教育培训基地、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展览场馆、学习讲堂、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体育健身服务五类学习平台,实现了场地设施利用最大最优化。同时,充分发挥“云平台”便捷功能,利用线上管理平台,形成“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构建起三级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群众参与度与满意度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灵石县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16个,实现了“县、乡(镇、城区)、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经成为连接群众、志愿者的桥梁,不仅让志愿服务能够更及时、更精准、更有效地到达群众身边,也成为了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精神堡垒。
      “我们希望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个平台传播新思想,倡导文明理念,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全县文明实践工作扎实开展。”张慧说。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灵石县着眼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打造了个性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将理论政策宣传、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8类常备队伍汇聚,不仅组建了5000余人的志愿队伍,还将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节点化,持续在“我们的节日”“学雷锋”等特殊日子开展志愿服务,形成文明与文化交融的良好态势,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灵石县还注重礼仪治城,以礼化人,围绕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将重点放在学校、放在企业、放在村镇,以一人传递家庭的做法推广文明教育,先后组织开展“新时代灵石好少年”、“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家庭教育宣传、“开学季,教会孩子们的安全知识”等活动,让大家在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同时,激发大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将这些德育内容传递至家庭,推送至社会。
      随着重德精神得到持续推崇,文明创建的成果不断显现,崇德向善不仅为灵石县注入令人景仰的风骨气质,更汇聚起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伟力。

    打造宜居环境 共享文明成果

      秋日的灵石,天朗气清,景致旖旎。漫步在两渡镇崔家沟村文化广场,村民踏着轻快的节拍跳着广场舞,在广场另一侧的儿童乐园,村里的孩子们正在家长的陪伴下嬉戏玩耍......色彩鲜艳的跑道、标准化的篮球场、充满梦幻的无动力儿童乐园让整个村庄变得生机勃勃。
      让创建成果更多更好更广地惠及人民,是灵石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将文明创建的触角延伸,灵石县文明实践中心引导各个村镇结合自身特点和环境优势,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灵石县两渡镇便以实现“工矿小镇”的文化蜕变,作为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的具体举措。
      “我们其实也都挺想成为两渡镇崔家沟村村民。”在灵石县两渡镇政府工作的燕琦红说,崔家沟村作为以企带村的典范,不仅企业获得了村里的人力支持,村子也得到了长远发展,作为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15个村中的一员,这里成了不少人期望的居住地。
      而在灵石县另一端的南关镇,却依托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涵养文明创建成果。
      南关镇西许村是“山西省文明村”,从实施主街道靓化、美化工程,到村街村道亮化工程;从建设文化活动室,到远程教育设备;从煤改气工程,到水管道改造,西许村将文明落实到居民的宜居改善上,落实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
      这几年,南关镇西许村在做好村居村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孝心示范户”“文化示范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并在每年重阳节文艺活动上对照评选标准,开展表彰活动,通过梳理典型,让群众看到,文明创建是可以为人们精神境界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的。
      “以前生活困难,住的条件有限,现在对全村的墙面进行了粉刷,并对公共卫生间进行了旱厕改造。有了新的环境,村民们也养成了每天收拾屋子、打扫院子的好习惯。”62岁的南关镇西许村村民张荣回想起这些年家乡的变化,不由地感叹文明的影响已经改变了以往村民的生活方式。
      城市环境风景如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礼让蔚然成风,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如今,灵石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给灵石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新气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升温加码”。

    培育文明风尚 弘扬文明新风

      文明,源于崇德向善的风尚,要育文明城,先育文明人。在常态化推进文明创建工作中,灵石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创建之魂来抓,引领广大市民崇德明礼、向上向善。持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对每年度的“身边好人”进行持续宣传,并在乡镇、城区开展灵石县“身边好人”事迹宣讲活动,在扩大“身边好人”传播力、影响力的同时,感受“身边好人”所蕴含的文明力量。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如今在一个个榜样的引领下,一位位志愿者的示范下,一个个活动的感召中……灵石崇德向善的风尚日益形成,而一个个温暖城市的好人好事,则点亮了灵石道德建设的璀璨大道。
      灵石县还在文明延续的路上持续加速,不断将文明推入家庭、推入单位、推入校园、推入乡村,共赴文明之约,提升城市品质。
      在灵石县王禹乡的洪土村,红白理事会的名声特别响亮。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该村积极提倡“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宴席不办”,有效破除了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等不良风气,大力弘扬了倡勤俭、拒铺张、反浪费等主旋律。
      文明新风的传递,离不开榜样的感召。坛镇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阵地,通过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评选活动,在各村设立“好人榜”“荣誉墙”,让村里的好人、能人上榜,用村民身边的“民”星带动文明新风,用生动的事例传递正能量。
      坛镇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白杨说:“近年来,坛镇乡一直致力于乡风文明创建,2021年评出‘美丽人家’9户、‘好婆婆’7人、‘好媳妇’6人、‘身边好人’9人。2022年,评选出‘最美人家’11户、‘10星级文明户’200余户,今后,我们将积极探索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新模式,为坛镇乡健康生活的文明新风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创城”路上,灵石全县上下群策群力,外塑城市之形、内铸城市之魂,从开拓创新的机制推动新常态,到以厚重文化熔铸城市新风骨,再到引领崇德向善的时代新风尚,灵石县在城市发展与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双向奔赴,今天的灵石,目之所及皆是安居乐业、幸福和美的动人画面。灵石将以全新的姿态引导广大市民同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城市,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赵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