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三晋文旅

一树一叶关乾坤

——记晋韵传统插花非遗传承人张东云

  •   跨过厚重的木门,满眼翠竹,花香、茶香、墨香混在一起,清雅至极。仿佛穿越到宋代,文人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元素皆有,闹中取静,置身其中,体会到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家店的主人叫张东云,她是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二级花艺技师,茶艺技师,山西省首届、二届花艺大赛裁判长,全省高职院校花艺大赛裁判,各地市花艺大赛裁判长。“晋韵传统插花”“青主瀹茶道”两项非遗传承人。

    一草一木皆风景

      插花艺术,是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作品的艺术形式。
      中国插花艺术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汉代初始期、南北朝发展期、隋唐兴盛期、宋代极盛期、元明成熟期、清后代衰落期等阶段。这种古老的艺术发展进程以及历代风土民情的变迁,早已成为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
      张东云出生在佛教圣地五台山,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古建彩画师傅,从小耳濡目染,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鉴赏会更深刻些。“小女娃爱美,那时候去山上玩耍,采回来的花会插在玻璃瓶子内,算是最早的插花尝试吧。长大后从事的是酒店行业,在一次全国酒店技能比赛中发现,原来插花还可以这样做,那种美感直击心灵,一眼便爱上了‘她’。如果自己去做,会不会更好呢?于是我就开始系统学习插花。”张东云道出了她和插花的渊源。

    山西花店老板的“黄埔军校”

      张东云开店初期的理念与初衷,便是要做插花艺术、茶文化的传播。这个店有着多重身份:太原市文化创业示范基地、太原市花艺茶艺研习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烧制技艺、山西田园诗歌技能培训文创基地。
      多年来,张东云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为各大企业、学校、厂矿做插花教学,连续三年参加了“全省职业技能提升”花艺项目的培训,负责全国花艺大赛山西赛区文件的制作及裁判指导工作;发起并承办两届“山西省插花艺术展”,被教育局授予特殊贡献奖。
      “我做花艺培训18年了,不夸张地说,全省60%的花店老板是从我这里出来的,目前为止已经培养出了1000多人,他们活跃在各地花店、学校、茶馆、美学设计等行业。”张东云说。
      除了传统插花基础班,她还开了一个弟子传承班,有4名弟子。理论加实践,张东云已经形成了自己风格的课件和体系,每天怎么学习,如何系统学习,什么样的器皿搭配什么样的花。
      “从我这里毕业的学生都会爱上博物馆,因为他们可以看懂了。讲花的时候会讲瓷,根据瓷的器型、色彩、图案能区别不同的朝代,每一批学员结业的时候,我都会带他们去佛光寺观摩感悟,虽然贴钱,但我很快乐。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带着更多的人热爱中国文化。”这是张东云另一个引以为豪的成就。
      业内人评价,张东云的插花培训是山西花店老板的“黄埔军校”。

    融入更多山西元素

      “对于学习插花,我认为不要纠结于某一个老师是什么流派,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应该学会他们的长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新的一种风格,我就是把山西的这些文化融入进来,形成了我的风格。”张东云道出了她多年从业的感悟。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插花和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讲究留白和线条,意境和韵味,注重四季的变化,顺应季节,并且还包含了儒释道的精神,儒家的秩序,天地人,道家的自然。主花坐南朝北,像君主,指挥千军万马。道家的天地人就是迎合自然,花材的搭配也有讲究。西式插花也就是商业插花,则不讲究留白。
      晋韵传统插花多选用山西本土花材,例如:枣树枝、花椒树枝、槐树枝、沙棘枝、连翘、绣线菊等枝条,配以菊花、向日葵、中国桔梗、杏花蜀葵、西方莲、金莲花等鲜花,搭配山西特有的黑瓷,酱釉瓷,白瓷等,构图法则蕴含了天地合一的传统哲理,采用“撒”的固定手法,则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外形和色彩更是师法自然,整体造型典雅端庄,自成一派,与山西建筑、民居浑然天成。
      “非遗需要传承,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宣传山西,所以我把花都融入山西文化中。”张东云指着她的作品介绍道,“我喜欢是用山西的器插山西的花,所以我收了很多瓶瓶罐罐,这个就是我在平定的时候,在乱草堆里捡到的一个油罐子,回来洗干净后插上高粱和菊花,来表达秋收的景色,给它取名‘秋到晋阳城’。这个是去年我用山西的枣树枝,配上黑坛子,上面插几枝,下面撒一把,很有感觉,我给它取名为‘一把酸枣’。”
      张东云表示,未来她将继续以花为媒介,把山西代表性三大件的漆器、琉璃、珐琅融合起来,宣传出去,以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它不同的美,给它赋予更多的价值和生命。
      另一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佛前供花比较多,但是现在很多人不会,如何供花,供哪种花,面临断代。作为五台人,她专门深入学习研究了佛前供花,想把这个板块传承下去。
      采访中,张东云脸上始终挂着恬淡的笑容,她传播了美、升华了美,把植物和人和谐统一到一个空间,把一个人享受插花的快乐,变成了更多人热爱插花、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章大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