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受到供给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供给决策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还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以及供给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是促进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趋向发展型和多元型,要想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必须重视增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最直接、高效的方法,就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还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影响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在农村地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建设,农村的文化设施渐趋完善,但是部分农村地区还是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水利电力设施维修不及时等情况,尤其像文化资源这种发展型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还存在较大缺口,而这些文化产品反而是广大农民所迫切需要的。在部分农村地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配备不足,如图书馆、展览馆等一些文化场所建成数量不多、使用率也不高,难以充分发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大部分农民的文娱活动基本上是看电视、跳广场舞等,文化生活较为单调、乏味。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流于形式,以完成文化建设任务为出发点,重视有形文化产品的供给,忽视了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广泛的多元化需求,但是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形式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较为单一,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供给短缺的情况,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较低
一方面,在购买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不会优先选择文化类产品;另一方面表现在供给过程中出现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对产品设施的后期监管,可能会出现文化产品设施的循环利用率低及提供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成因探析
(一)公共文化产品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但是,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资金支持还是有所不足的,而且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这就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转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不完善
在部分地区,农民自己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不是由农民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相关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决策决定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反映需求,而且一些部门在进行决策之前未进行农民需求和意愿的详细调查,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主动表达需求的机制,这会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一些偏差,也就是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三)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不足
第一,尽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但不能替代农民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内在动力的关键角色,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许多农民在文化建设和文化自觉方面仍缺乏足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监管、维护以及资金筹集、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较低、质量不高。与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路径研究
(一)增加公共文化产品资金投入力度
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需要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当适度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建立可持续的公共文化产品建设投入机制,以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应当拓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参与到文化产品的供给活动中,以多方力量来分担政府的财政供给压力,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二)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积极推动决策机制的革新,构建一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决策模式。也就是说,我们要拓宽农民的需求表达渠道,将文化产品“供给什么、如何供给”等的决策权交给文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农民。通过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下乡活动,从而唤起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我们要重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重视地区差异性与不均等性,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基础上,强化文化制度的构建,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此外,针对在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一方面,国家可以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供给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完善的监督制度,可以鼓励、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监督中,从而使得公共文化产品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束语
“三农”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其实施又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必须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以及供给效率较低等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提升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作者:吉林大学 邢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