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特别报道

记者节特别策划

眺望诗与远方 打磨锅台灶边

  •   

    唯有热爱 风采自来

      11月8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业至今不觉已有近七个年头。回首过往,感慨良多,应是苦累常在、喜乐皆存,唯有初心不改、敬畏有加。
      提及记者,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那个“无冕之王”的黄金时代,似乎也只存在于前辈们的谈笑风生中。亲身体会的是,或在通宵赶稿,或与病痛斗争,或忧囊中羞涩,或伴孤独前行。这又是一份特别的工作,能够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能够听到跌宕起伏的事,能够记录新时代的点滴,能够见证奋斗者的成绩,何其有幸。
      脚下踩有多少泥土,笔下就会沉淀多少真情。一次次的采访报道也让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一篇稿子的起点从来都不是开始码字的时刻,一次采访的完成也绝不是谈话结束的瞬间。从准备采访到稿件刊发,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倾心投入。因此,在高强度的压力之下,迷茫和沮丧也是时有发生。
      好在,榜样的力量能够催人奋进,优质的文章可以鼓舞人心。每当读到行业前辈和同仁那些经过字斟句酌、字字铿锵的锦绣文章时,总会感到激情澎湃,让人心驰神往,而这也成了激励我一路前行的强大动力。
      当前,5G、元宇宙、ChatGPT等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格局,使身处新时代下的传统媒体黯然失色,记者也成为大众眼中有手和手机就可以从事的行业。在社会地位每况愈下之际,内心的“本领恐慌”也是与日俱增。
      一代新闻工作者有一代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记者,不仅要能编会写,还要掌握拍摄、剪辑、制作,任何一门技术的缺失,都会极速掉队。想要提升能力,就必须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起直追。在此过程中,必然充满泥泞和荆棘,但只要热爱,便可平山海,可抵岁月漫长。
      心有信念,脚步向前。我坚信,行业会有寒冬,但对新闻的追求不应止步,只有在变化中坚守初心,在变化中顺势而为,与行业同频共振,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本报记者王洋

    新闻人的“变”与“不变”

      成为一名记者已经有16个年头了,想想期间的经历,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谷底时候。从刚入职的年轻记者到现如今的老记者是一种转变,从文字记者到融媒体记者更是一种转变。
      当了多年的文字采访记者,从一种固有的思维,转变为另一种思维,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需要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在当下这个融媒体和众媒体的时代,媒体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是时代逼着你在进步。当看到某厅的一把手都不看报纸,而是从手机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时,我觉得自己该转变了;当获知某位同行,勤勤恳恳采写一个月,到手工资2800元时,我觉得自己该快点转变了;当时代要求文字记者要全面发展,要写好新闻,又能做得了编辑,还要拍好视频时,我开始试着转变了。
      学习了几次排版软件,做了几期视频新闻后发现,这种转变很难。排版是个时间活,要想熟练排版,那就得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做到;视频新闻,抓不住拍摄的要点,剪不好短新闻片子。
      经历了几次打击,我迷茫了。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总结了点自己的体验。那就是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职能,深化自我认知,形成良性心理循环。在融媒体时代,我必须突破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形成的工作惯性和认知障碍,以为受众提供最优质的信息服务为目标,通过新颖的新闻报道策划和策略,提供贴近用户接受偏好的报道作品,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然后就是树立融合思维,向融媒体记者学习,从开始的配合,到最终的转型。
      其实,所有的事说到底就是要学习进步。我尝试着和知名媒体的新媒体部学习,看看他们是如何转变的?几个月下来后发现,转变不能一步到位,首先要从写新闻做起,如何让自己写好的新闻转变为融媒体新闻,这就是转变。如何快速把会议资料提炼出要点,写出精炼的新闻,这就是具体的实践。只有写出精炼的新闻,才能掌握不同全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只有熟悉全媒体采编技能,才能够满足不同媒体平台的不同需求,能为多样化新闻形态提供作品和报道。
      转变的过程是苦的,但我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综合型传媒人才。
      这便是作为一名老记者的使命和初心。

    本报记者秦昕

    初心永驻 执着依旧

      每到记者节,秋叶纷纷落地,菊花遍地怒放,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心头不禁涌起毛主席那首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不由生出几多感慨和颇多感触。
      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新闻工作者,我长期驻扎在基层一线,关注弱势群体,聚焦消费维权,为市场监管系统和广大消费者提供宣传和服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抖音、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使用不断融入官方宣传渠道,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从基层工作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掌握视频创作、平台直播、市场运营等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多元全息呈现让报道更加全面,才能适应不同传播渠道的需求,跟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以保持持续不断的竞争力。
      同时,记者的工作也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性,需要时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仅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沟通技巧,还需要极强的抗压能力。这些压力有来自舆论环境的压力,也有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十几年的新闻从业生涯,头发越来越少,皱纹越来越多,除了仅剩的新闻理想和新闻情怀,更多的是品味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长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惫,即使这样,我们仍然选择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知道,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当代故事,还原事情真相,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全面、客观的报道引导公众、传达信息,全力为市场监管、消费维权鼓与呼,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是时代和受众赋予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闻工作者,每逢记者节还能驻足思考和回望初心,说明挚爱新闻的那份热情还在。在历经多次传媒行业变革后,也许会更加焦虑、也许会更加疲惫,但承担社会责任,坚守职业道德,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新闻信息的初心与情怀永远不会改变。

    本报记者李惠临

    心有所向 路有所往

      记者,记着,新闻永远在路上。作为记者,因为热爱,我已经在这条路上,努力奔波了十六载。
      2007年,带着懵懂与热情,我由一名教师转行进入了新闻媒体。与教师不同的是,教师上课有课本可参考,新闻记者做新闻,永远是新的,新闻也永远在路上。
      从业前,新闻联播里看到的记者是那么的高大上。事实上,记者并非是闪光灯下那么光鲜亮丽。每次采写背后的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也只有媒体人才会知晓。十数载的媒体从业岁月中,身边很多人选择了离开,或者跨行,或者跨界,即便是如此,因来自内心的那份热爱,我选择继续坚守,初心不改。
      初为记者,看到同行们步履匆匆,还曾有几分纳闷和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理解并释然了,只要有新闻,记者就得在路上。
      就在今年重阳节前,我刚刚去吕梁做了三天的采访,还没有来得及停下奔波的脚步,又逢了报社组织的“九一”文化节。周六周日连轴转,现场采访、收集素材、埋头采写……十数年中,因各种新闻采访,自己也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或是现场奔波,或者闭门赶稿。
      互联网时代,媒体也在不断的变革。不知从几时起,记者前面加了修饰语——全媒体记者。传统的文字采写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下媒体的要求,成为一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全媒体记者,已成为大势所趋。这更使得媒体记者需要不断学习中,永不停息地努力。
      经常身边有人问我,从端着铁饭碗的教师行业转入媒体行业,后悔不后悔。说老实话,刚刚入行时确实因不适应有些后悔。但是,随着对媒体行业的深入了解,身为其中一员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一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爱已成深爱。
      新闻在路上,媒体人不易,但因热爱而初心不改。

    本报记者阎建军

    温暖的力量让我继续前行

      11月,气温骤降,阳光依旧如约而至。也正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记者节。这是平凡而又普通的一天,但也是一个值得回味和展望的日子。
      2023年,是我从事记者工作的第8个年头。做一名记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许多人眼中,是神圣与光荣的,但在我心里,这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
      这一年,我参与策划了多个专题报道——《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市场监管实践先锋》系列专访、《山西省2022消费维权年度人物》风采录、《牢记嘱托山西答卷》主题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入一线,与受访者面对面交谈,沿着他们工作的足迹感受他们对工作的热忱,倾听着消费者对他们的赞美。这其中,有一个人坚守一个所的所长,有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药械股股长,也有敢于为消费者据理力争的基层工作者……他们不仅是我笔下的主人公,更是深深影响我的榜样。
      这一年,我参与了报社每一场活动,3·15宣传活动、质量月宣传活动、“九一”文化节,从始至终,我们都将认真、甚至是较真印刻在脑海中,每一篇通稿、每一场侧记、每一个综述,虽然最终都以短短几百或数千字的报道呈现,但背后都是单位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许多个深夜仍在修改完善的成就。
      这一年,面对互联网对纸媒的冲击,我潜心学习了新闻的新媒体报道方式,拍视频、剪视频,也尝试在镜头前做一名主持人,将传统的文字报道方式转变成新媒体形式呈现给读者。这其中,我接触到了许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这让我一时慌乱、无从下手,但庆幸的是,我仍有机会去学习,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细数这一年,许多事情难以忘怀,许多日子印象深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年,我想应该是“温暖”,温暖的人、温暖的事、温暖的工作和温暖的生活,接下来,希望在温暖中继续前行,加油走过每一个属于我们的节日。

    本报记者余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