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悦读茶坊

走进艺术圣殿 仰望千年经典(下)

——“仰望经典”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临摹展综述

  • 展览现场

  • 2023年11月7日本报刊发的上半部分

  •   秦初,废六国文字,规定“书同文字”,并令李斯改大篆为小篆,为书写方便,又从小篆体生成便于书写的隶书。里耶秦简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古隶,是篆书过度到隶书的中间阶段产物。里耶秦简格调高古,上通箓书,下接隶书,既具备篆书的特征,又有隶书的灵动。其为官方统一文字的产物,其书写者是由官方经过考核而选拔的书佐来完成。因此,里耶秦简的书写水平和艺术风格更为经典。
      在临写里耶秦简的过程中,入展作者柴卓杨认为书写的自然感和流畅感要比取法、结构等更为重要,简牍本身就是在书写自然的情况下完成的自然书写,其中所记录的基本都为官职文书、土地买卖、法律政策、医疗文件、日常所记等类。若是极度讲求笔法结构等硬性要求,临写出来的作品必将失去一份天真烂漫的活泼感。当然,也不能刻意的忽略笔法结构等必然要素,只有将这些基本的条件过关之后,再去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书写,呈现出来的才是“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佳作。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时所刻,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均匀,点画刚健挺拔。在临摹过程中,书法三等奖获得者王春体会最深的便是空间处理与点画线质的塑造。《峄山碑》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对称与空间均匀是其结构的最大特征,因此王春十分注意线条弧度、长短、粗细的一致性,避免破坏结体的对称。原碑单字空间的处理也表现了李斯书写时的理性,无论单字点画多少,字内线条分割营造出的空间留白基本是均匀的。王春十分注重中锋用笔且下笔果断,同时利用笔毫的弹性,加之手腕的转动,来保持线条的力度与流畅感。在书写中他更是十分注意书写节奏,在整体的统一中加入含蓄的变化与思考,以求得整体的和谐。
      《祀三公山碑》是刊刻于东汉元初四年的一方碑刻,全名为《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又被称为《大三公山碑》。字体篆隶杂糅,似篆似隶,又称缪篆。艺术风格高古朴拙,有强烈的金石之气。其章法特点“竖有列,横无行”。在临习过程中,入展作者陈思霖将重心放在了《祀三公山碑》的整体关系上,同时,他并没有一味的临摹碑刻拓片,而是从清代大家中看到他们在临摹作品中的取舍,从而使其更多面的了解《祀三公山碑》。
      王铎曾言“书不入魏晋,终成野道”。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誉。其《黄庭经》作为该时期的经典之作,成为小楷学习路上不可忽视的宝藏,其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审美风尚和书法技能,也为后世提供了崇古的标准与范本。回想此次临习,三等奖郝莎莎坦言,每每提笔都不敢含糊,临摹并非易事,需付诸大量的耐心与精力,在观察形态之时,更不可忽视认真思考,这次临摹展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她坚信执着与勤奋会创造出好的作品,也相信熄灭读书的光亮后,落在身上的不仅是月光,更有书法带来的安心与奇妙。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自公元五世纪起,彩塑艺术在中国寺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
      朔州市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等奖获得者李国强今年7月对崇福寺弥陀殿胁侍菩萨进行临摹。先人的手法熟练而精湛,面部表情、衣纹飘动以及手脚的姿势,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艺术的韵味。在临摹过程中,他使用传统彩塑工艺打骨架,以草泥、棉花泥为主要材料,反复塑形、阴干、打底、着色,并运用了做旧手法。在遵从古法的同时也尝试了新型材料的运用,使材料的耐久性以及制作效率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在崇福寺弥陀殿临摹胁侍菩萨的经历,让李国强深刻感受到了彩塑艺术的魅力和挑战。他坚信,通过传承和创新,彩塑艺术将会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其独特的魅力。
      五台山南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雕塑是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入选作者刘瑞杰此次临摹的是大殿主佛释迦牟尼佛主像,距今1200多年。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头部呈螺旋发髻,脸形方圆,面额丰满,身披袈裟,衣褶流畅,神态严肃慈祥,衣纹自然和谐,躯体比例适度。传统彩塑临摹是学习古代雕塑工匠传统艺术技巧的重要方法,通过临摹深刻体会到把握形体的神态结构造型的重要性。在临摹时要注意形体处在空间中合适状态,既要抓住第一感觉,又要深入观察,找出雕像的神态,抓住雕像之“魂”——精神气质。整体观察结合比较观察。从整体到局部、点到线每一个局部的整体的关系、高低起伏准确性、神情的入微刻画、唐代造型的饱满膨胀的质感。衣纹处理上要根据人的动态和结构形状确定其衣纹走向,注意主次有别、疏密有致、有虚有实有质感。


      “仰望经典”展览评审委员会主任、著名书画家张铁锁在接受采访时说。怎样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怎样加强文化自信,找回我们曾经的辉煌,用这种自信去更好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面对新的挑战,新的机会,焕发精神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几年前思路初步出来后,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构思、策划,反复征求方方面面意见,才最终形成现在的方案。
      主题与方案定下来后,谁来临,就成了摆在组委会面前的首要问题。从关工委角度出发,展览组委会自然而然的就把目光投向了大专院校美术专业学习中国绘画的学生,这主要是他们本身就有学习和传承临摹古代绘画的课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他们的技法程度和他们的思想认识程度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才有可能更好地去面对经典。同时,也包括社会上一些有兴趣、有绘画基础的一些年轻的画家。
      展览组委会开始向社会征稿之前,经典,什么算经典?组织美术史和绘画方面的专家一起来确定征稿方案,把《中国美术史》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并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中选择了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134件,书法作品98件,此后,根据有些作者提议,并经组委会同意,又增列了绘画13件,书法4件,共计249件,作为临摹参考目录,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公示。同时,还有经组委会专家组选定的15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作为临摹范围,也一并向社会公示。去年8月份发布征稿启事后,由于疫情,原定的截稿日期,又随着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顺延。在征稿日期延长后,组委会又采取了发放材料补助费和增设组织奖两项措施,以此保证展览的投稿数量与质量。对于凡是选定大尺寸作品作为自己临摹对象以后,可以向组委会申请材料补助费。组委会根据画的尺寸,迅速发放材料补助费,此办法受到很大的欢迎。之后,许多院校采取了集体组织、调整课程等措施。根据这种情况,展览组委会又增设了组织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等六个单位荣获组织奖。
      这次来稿,全国涉及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传统的八大美院、清华美院,共计有71个美术院校。投稿以前基本都经过各自院校筛选,展览组委会共收到绘画、书法、雕塑作品1211件。
      为了把这些作品评好,展览组委会精选既有教学经验、又懂绘画、书法,还有评选经验的专家作为评委。这一次的作品,有许多是绢本,由于透明,展览组委会采用崭新的白色毛毡,作为衬垫,以保证所有作品的清晰度。在评选的过程中,采用每个评委一人一票,加当面评议的办法,只有全部评委取得共认的情况下才算数。开创了全国评选作品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好的作品一定是好多作者都争着临的范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27件,《清明上河图》有4件。面对此种情况,组委会确定了同一件作品入选不超过3件,同一个奖项不能有两件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公平、公正。
      书法经典作品的临摹范围上溯殷周,下至明清,上下跨度3000余年。在字体上,选择了正书,限定篆、隶、楷三种字体。展览组委会认为征稿的对象主要是年轻人,重点还是要从文字的源流上、从传统的经典上着眼,立足打好基础,认真学习经典,回避当今书坛上一些浮躁现象。从殷周的金文一直到小篆,再到唐楷,还有近年出土的简帛书,都放进来,临摹作品目录达到102件,并且要求是通临。
      作品评选出来后,组委会欣喜地看到,每件作品都充分展现了作者认真严谨的临摹态度,收到了意想不能的效果。
      雕塑特殊的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难度和书法绘画相比,在制作的时间、运输难度、展出条件,都与书法绘画不同。因而雕塑只面向山西征稿。山西有着古代雕塑博物馆之称,晋祠圣母殿、平遥双林寺、太原崇善寺、朔州崇福寺,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都天龙山石窟,有许多著名的国宝级雕塑作品。本次展出的43件雕塑作品就是出自全省15处著名历史文化遗产与古代寺庙,一经展出,就受到广大参观者的赞赏!


      这一大型临摹展将我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经典作品汇聚到一个展厅展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观展后,强烈反应说这是以前从没见过的场面。
      本次展览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系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将全国艺术院校绘画、书法、雕塑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作为艺术家主体,其本身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向祖国优秀艺术经典的学习、实践和体验。
      许多临摹作者感谢举办方为他们提供这次用心去感受经典的魅力、用笔去追寻古人墨迹的机会,他们给展览组委会的留言达47000字之多,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认为这个展览为美术、书法、雕塑界办了一件大好事,对促进浮躁的画坛回归传统、正本清源、吸收营养大有裨益。
      “当今,难得有这样的经典展览。”“这是对传统文化一次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膜拜经典,后生可畏。”“经典永流传。”“叹为观止,精彩绝伦。”“仰望经典,再创辉煌。”观者纷纷留言。
      山西省书协秘书长荆霄鹏留言:“书画延年。”
      书法家杨国珍留言:“仰望经典,中华文脉有望!”
      在社会各界观众强烈要求下,原定于10月5日截止的展览延期到9日才结束。
      “‘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成一家。’临摹是学习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到今,无一书画大家没有经过临摹这一重要阶段。古人就是传统,这就是说在追求临摹古人的基础上,经过践行,融入自我,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一家。也可以说经过临摹走进传统,认真践行走出传统,自成一家。”著名书法家赵望进说。
      山西荣诚友嘉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荣说:“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凝聚了祖先的心血和智慧,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欣赏到这些珍宝的临摹作品,从中汲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各界朋友的交流与合作,为山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顾秀莲在《“仰望经典”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展作品集》的序言中说:“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通过一笔一画地临摹,在学习前人的同时,自身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不仅心灵得到启迪和升华,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做到了由简单的欣赏到发自内心的敬仰与热爱。”
      “愿此次临摹展能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发挥积极的作用!”著名书画家、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铁锁如是说。

      作者:山西日报社 史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