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灵魂。通过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不仅能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而且可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事关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我国国际形象塑造。当前通过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在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学术领域建设、国际传播主导权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需要注重阐释中华文化、加强学术体系建设、拓展国际传播渠道,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文化繁荣并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巩固阵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统治权”;有利于创新话语体系,多维度展示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然而,通过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研究总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国际上的声音还较弱。另外,中西方传媒资源和信息技术上的差距导致我国文化走出去受到很多阻碍,国际传播能力难以有效提升。因此,需要通过各种路径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一、注重中华文化的阐释,提高国外民众认知程度
首先,循序渐进,用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对于国外民众而言,中华文化符号有不同的难易程度,相较于大熊猫、茶这类生活化符号,“天人合一”“敦煌壁画”等包含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抽象符号难以解读。因此,要根据国外民众认知程度的发展,由浅入深逐步增加价值观、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抽象文化符号的传播。其次,要增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后者的传播力度,讲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突出贡献。再次,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对中华文化予以精确概括,进而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最后,要鼓励文化从业人员创作更多高质量的中华现代文化作品,并推动这些作品走向海外。
二、加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性支持
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繁荣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和根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使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是要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凝聚着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为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丰厚文化滋养。另一方面要辩证看待中国与西方知识体系的关系。由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社会实践的背景形成,又致力于解决西方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比较对照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实际借鉴西方知识体系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三、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加强对外传播能力。首先,要建设或利用好各种传播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明传播新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生产传播数字化、网络化,从而将中华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文化传播和话语建构方面的功能。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应用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我国社交媒体抖音海外版TikTok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美国、巴西、日本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影响力,凭借独特优势吸引了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广泛关注。因此,要注重加强海外社交媒体的内容建设和市场运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夯实基础。此外,要推动优秀国内影视剧走出国门,以此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最后,要善于挖掘文化传播的多元主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海外民众会用“有色眼镜”审视政府主导的信息传播并对此持保留或拒绝态度,从而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但当中国民间的故事更有吸引力时,往往能引起很多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此外,还可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友人,以他们的视角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寻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需要长期探索,在未来还需要克服各种阻滞因素,打破“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