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灵石县文旅中心文化研究室主任郑建华委托我注释王氏第十七世祖王如玉的诗作《岚溪诗钞》。4月份,遂开始抄录《岚溪诗钞》原文。在抄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则题为《挽虞山相国姑丈二首》的诗。
读罢这首诗,我顿时对王如玉的这位“虞山相国姑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国”,原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代称为“相邦”。后来,秦嬴政废除了这个职位。
汉王刘邦夺得天下后,又重新设立了相邦一职。再后来,刘邦的后代为了避高祖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明清时没有相国这个职位,这里所谓“相国”,是时人对内阁大学士的雅称。
我是一个历史知识十分贫乏的人,加之王如玉的诗作又没有明确的写作时间,为此,我根据其生活的年代,初步认定他的这位“虞山相国姑丈”,应该是雍正或者乾隆年间曾担任过内阁大学士,且字、号或者籍贯为“虞山”的人。于是我决定采取“地毯式排查”的笨办法,在王如玉所处的雍正到乾隆时期,逐个核查所有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从中找出他的这位“虞山相国姑丈”。在2022年后半年,我虽然也零零星星地查阅了一些内阁大学士的简历和事迹,可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为此,这个想拿又拿不起来,欲放又不忍放下去的疑惑在大半年间一直没有得到答案。
到了12月下旬,大家都被疫情困在家里,我于是有了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专心考证,经过数日的逐一排查,我终于拨云见日,解开了谜团:王如玉的这位“虞山相国姑丈”,竟是乾隆时期的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蒋溥!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照蒋溥的简历和王如玉的诗作,两者高度吻合。
首先,那“虞山”本是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境内的一座山名。因它横卧于常熟城西北,且山脉东南麓伸入常熟古城,为此,常熟还获得了一个“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蒋溥是江苏常熟人,所以作为晚辈,称其姑父为“虞山姑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我重点说说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之王氏的女婿、王氏十七世祖王如玉所称的姑丈——蒋溥。
蒋溥(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是清雍正时期的大学士蒋廷锡的长子。蒋廷锡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授翰林编修。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雍正六年(1728)拜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理户部事,并任《明史》总裁。次年(1729)加太子太傅。累封一等阿达哈哈番(清代爵名,即轻车都尉)。雍正十年(1732)卒于任内,谥号“文肃”。
据蒋溥生平记载,他于22岁时得中雍正庚戌(1730)科二甲第一名进士。大家知道,在清代,考中进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在读书人中是极其普遍的一种现象。由此可见,22岁就考中进士的蒋溥无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才子。为此,在得中进士之后,因其年轻且才华出众,他还得到朝廷的特别青睐,获任庶吉士,入南书房,受封为一等轻车都尉。之后,蒋溥的仕途一路顺风,先后升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左春坊庶子和侍讲学士等职。乾隆四年(1739),他担任了会试同考官,任职没多久,就又出任内阁学士,不久又晋升为吏部侍郎兼刑部侍郎。乾隆七年(1742),蒋溥担任经筵讲官,不久署理湖南巡抚。
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蒋溥首倡蚕丝业。此前,湖南地方不懂得养蚕之法。蒋溥到任时,长沙一带虽然到处都有野蚕在树上做茧,却没人加以利用。蒋溥就叫人利用这些茧抽丝,每颗茧多的竟可以抽出数铢的丝(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于是,蒋溥又动员当地老百姓广泛收集,并教习他们养蚕练丝的方法。第二年,当地蚕丝业大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时,湖南省标准货币(即“制钱”)一直缺乏,民间私自铸钱的现象非常严重,钱币薄而且小,份量不足,官府严禁不止。蒋溥注意到当地辰州、永州的山谷里盛产铜矿石,就让人去采样炼铜。接着又上奏朝廷批准,设炉开局,铸造铜钱。同时,他还派人购进贵州、广东等省多余的铜,大量储存,以备不足。铜钱大量铸出后,他按实际发生的费用配拨各部门,剩下的发到市场平卖。本地市场之前流通用的非标准小钱,也都用官钱更换,回炉统一铸制。这样,私自铸钱的风气就自然而然的止息了。
洞庭湖边的文洲,旧时属于政府所有。但随着时间推移,本地土豪都争相抢夺,占为私产,用来种茭、养鱼,获利十分丰厚,也因此经常发生争执的纠纷。蒋溥亲自前往勘察,筑堤防固,把肥沃的万余亩田分给贫民耕种,并规定三年之后开始征税,此后争执渐渐停息。
岳麓有南轩书院,年久失修,蒋溥命人重新整修,并奏请乾隆皇帝书“道南正脉”匾额悬挂在讲堂上,同时延请有名望的人讲学,择选优秀的人进学堂读书,带动了当地的文风大盛,为世称道。
乾隆九年(1744),蒋溥入朝为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乾隆十三年(1748),他充当会试总裁,进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乾隆十八年(1753)七月,淮扬发生水灾,皇帝下诏截留江苏漕米四十万石,加上本年秋拨银两用来赈济。蒋溥考虑到秋拨册档到部的时间比较晚,于是请求将春拨留下用来帮助邻省的款项先尽本省用,保证了赈务没有出差错。不久蒋溥兼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掌翰林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蒋溥晋升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次年又担任会试总裁。
蒋溥自1730年进入仕途,一路升迁,无论是作为封疆大吏,还是在朝为官,都政绩斐然。正如王如玉诗中描写的那样:“朝宁共知调爕美,封疆犹颂抚绥贤。”
可惜的是,就在升任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和担任会试总裁不久,蒋溥就患上了疾病,并日渐加剧。乾隆皇帝十分关心他的健康状况,曾经多次亲临探视。乾隆二十六年(1761)4月,年仅53岁的蒋溥病逝于任上。
据史料记载:蒋溥去世后,乾隆皇帝亲临祭奠,十分哀恸,悲感万分。并加赠蒋溥为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礼乡贤祠,谥号“文恪”。后来乾隆皇帝南巡时,还多次派人到蒋溥的墓地祭奠。这正印证了王如玉诗中“人叹苍生虚厚泽,帝思元老动深哀。殊恩烂漫光身后,为惜经天纬地才”的诗句。
蒋廷锡、蒋溥父子,不仅均为乾隆帝的肱股之臣,而且两人都具有高超的艺术才华。蒋廷锡博学精敏,尤善诗画。擅长花鸟。他曾画塞外花卉70种,被视为珍宝收藏于宫廷。蒋溥则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他的花鸟画得其家传,随意布置,多饶生趣。树石小帧,墨气清逸,灵秀之致,毕集毫端。雍正皇帝曾经在蒋溥的画作上题诗“师承家法闲图出,右相丹青有后生”。这就无怪王如玉在诗中感叹“继世韦平雨露偏,天教富贵又神仙。兴余风月三千界,运际文章二百年”了!
另据朱启钤《女工传征略·刺绣第二·蒋溥妻王氏》载:
大学士蒋溥之妻王氏绣观音大士像,原标签题:女史蒋王氏绣线大士像。右上乾隆御览之宝“秘殿珠林”,左上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宜子孙”等玺。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按庆典章程: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旬大庆,内务府奏进拟赏王公福晋夫人、公主格格、满汉文武大臣命妇等清单,内列有原任大学士蒋溥之妻、工部尚书裘日修之妻等七人,各赏如意、胭脂、宫粉等件。按:蒋溥为廷锡长子,雍正庚戊进士,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任东阁大学士,二十六年已卒于位,谥文恪。其妻之祝嘏受赏在三十六年。已为未亡人,题为原任。盖讳言已故也。当时恭逢庆典,又蒙上赐,故绣佛之献,事有固然……
以上文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蒋溥之妻确系王氏之女的事实。
附:《挽虞山相国姑丈二首》
(一)
鳌足俄摇太华颓,
五云凝碧落三台。
金瓯勋业空金镜,
玉烛丝纶付玉灰。
人叹苍生虚厚泽,
帝思元老动深哀。
殊恩烂漫光身后,
为惜经天纬地才。
(二)
继世韦平雨露偏,
天教富贵又神仙。
兴余风月三千界,
运际文章二百年。
朝宁共知调爕美,
封疆犹颂抚绥贤。
云中此日骑箕去,
尚有弓裘载德绵。
杨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