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腔热血、一方热土、一份珍贵的民族记忆,一种延续。
11月8日,在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评选中,潞安化工集团王庄煤矿职工王小军同志的报告文学《抗战记忆》荣获报告文学乌金奖。
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是全国煤炭行业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自1984年创办至今近40年,每5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八届,而第八届乌金文学奖是党的二十大后煤炭行业举行的第一次文学大奖,获奖作家见证了煤矿文学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指引下迈向“高峰”的卓越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如今的世界从不缺乏功成名就的人,但更令人为之敬佩的是那些用自己的方式,为还原历史细节、留存民族记忆而默默守护和笔耕不辍的人。潞安化工集团王庄煤矿矿工王小军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
王小军同志,给人的最初印象就是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直爽豪迈、勇武果敢、直爽坦率,但接触下来会发现,他粗中有细、铁血柔肠。“煤矿是我认定的文学富矿,将近20年,我一直在这口矿井里开掘,越开越远,越掘越深。据说煤埋藏得越深,杂质就越少,煤质就越纯粹,发热量和光明度就越高。希望我的《抗战记忆》也是这样”。
这次王小军同志参评的《抗战记忆》是其诸多著作之一,该书以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建设为主题,选取石圪节煤矿、塔岭山矿区和平顺县革命老区作为代表区域,辅之以太行区首届群英会的经典事件,从一个侧面歌颂了党在太行山上的丰功伟绩。王小军同志的这本书入选山西省太行干部学院教材之一。太行干部学院是列入中央组织部备案目录的省部级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据学院反映,该书在培训学员中反响较好。《抗战记忆》记录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反映了一个伟大时代的革命精神。作为一种培训教材,它不仅促成国民精神之底色教育,亦深刻地影响着和平年代的教育和走向。
从最基层的石圪节机电一队井下机电检修工做起,由于自己上进好学,又在宣传部、新闻中心、文明办、企业文化办等工作。工作之余,勤于思考,奋笔疾书,在全国、省市媒体发表了大量反映煤矿职工战天斗地的新闻稿件。个人先后荣获“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山西省新长征突击手”“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王小军同志像一粒种子,扎根矿山,带着坚韧的力量,不断向上生长。
与石圪节煤矿的不解情缘
提起王小军,大家都不约而同会说:他是一名“老石圪节”人。
在他的《抗战记忆》中,他用大篇幅记录了潞安化工集团石圪节煤矿的红色足迹、风土民情、人文历史……
石圪节煤矿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也是王小军同志参加工作的地方。
如果把整个人类文明浓缩成一天,工业文明不过仅占屈指可数的几分钟,煤矿那就只剩下短短的几秒,其中之一的石圪节就是一现。也就是在这里,懵懵懂懂的王小军同志开启了他与“煤”共舞的日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石圪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名字,却与我之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纽带。”王小军同志在他的散文《寻找渐行渐远的背影》中写道。
在被问到提笔写《抗战记忆》的初衷时,王小军若有所思,“每个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熠熠发光。如果不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恐怕会被那片黑暗永久地吞噬。虽本人笔法拙劣但笔耕不辍,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写下这些文字,无论多么微小,都希望能为这宏大的历史长卷添上一笔。”
“我们所熟悉的环境,隐藏着无数未知的隐情,如同历史的尘埃中掩藏着无尽的宝藏。石圪节,作为昔日中国煤矿史的主旋律,承载着红色的记忆和科技的烙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崛起和煤矿文明的辉煌。走进石圪节,就像打开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和未来的希望,”谈到潞安、谈到石圪节,王小军同志有道不完的情怀。“作为一个闻名全国的煤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蕴。我从事着文字工作多年,如果身在其中的我都看不清、弄不懂、理解不透石圪节矿的精神内涵,无法将它继承、发扬和壮大,那便是一种失责,是良心上过不去的一道坎。”
矿山因岁月而伟大,人因使命而伟大。
“‘不忘初心,铭记来路,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这是我坚持要写下去的理由。‘不忘初心、铭记来路、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这是我坚持书写石圪节的动力……”
伴随着与王小军同志一次次的交谈,感受到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情操,以及他在读书写作中的孜孜不倦、工作中的精益求精……着实不凡。
在写作读书中寻找人生的坐标
“不能看书,就像没有了人生追求。人生如果没有追求,生命就是一潭死水。”在王小军同志眼里,读书是生命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是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在与万人相交时,我们才能真正“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Ipad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工作的必备品,人们的阅读都进入了‘微媒体’‘微阅读’时代。然而,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自己,只爱那些散发出浓浓书香的图书,只爱书中丰富知识的滋养。”一谈起看书,王小军眼中就散发着光芒。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梦境。下班后,同事都下班回家了,而此时的他,却静泡一杯浓茶,在办公室里,铺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静静享受着读书的美好时光。关掉办公室的白炽灯,只亮着一盏小台灯。
“不习惯开灯,是从刚参加工作后偷偷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书开始养成的……”
一盏台灯,一张桌,一杯淡淡的茶,一本书,对王小军同志来说,是一种惬意。就像他散文中写道,“只一盏幽幽淡淡小小的台灯,映照出我最爱的书上的文字,一个个铅印文字就犹如烟花绽放,变幻出多姿多彩的图案,陪着我一起领略书中的蓝天、白云、花开与鸟鸣。书就是我的信仰,而我就是它虔诚的信徒。”
“读书,于我而言就是人生的最基本坐标,就像我上中学高数老师讲的数学里离开了坐标,任何数学的学问便无从谈起。”这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当然,视书如命的他也酷爱写作。
上初中时的王小军,已经在写作上初露锋芒。
“要说自己写作道路上最难忘的事还是中学语文课上,有一次,语文老师在学生们面前当众朗读了我写的一篇作文,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王小军同志一边回忆一边说道,但在那时,对家里贫穷,只能维持温饱的“草根儿”王小军来说,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举步维艰。
“书对于我当时的家庭条件来说,还是一件不敢想象的奢侈品。那时,受‘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影响,靠写作在那个年代找工作挣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王小军颇有感触地说道,家庭条件十分有限,父母都还指望着他学一门一技之长,掌握实用的技术,担起分担家庭负担的责任。懂事早熟的他在大学便选择了采煤专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石圪节煤矿的机电一队,从事着井下机电检修工的体力活。
“在机电一队我也是很有收获的,从只有一个酒窝变成了两个”,王小军一边自嘲着一边用手指着他那在井下作业时……砸脸上而留下的那个“酒窝”。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于王小军同志而言,读书写作之梦并没有湮没在平淡繁重的劳动中。
“枯燥的下井生活没有打磨掉我读书的意志,反而读书的欲望愈加强烈。”王小军说道,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必须读书的坚定和热忱,“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我决定一个月读三本书,其中两本就在矿山图书馆借阅,另外的一本我就用自己每个月攒下的钱买。”
别的工友经常一下完班回去累得没有精神了,一躺下就呼呼大睡。而热爱读书的他再累也要习惯性的拿出书读。
“又怕开灯看书影响工友们休息,就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默默地汲取着各种书籍的知识。”
如痴如醉,如癫如狂,如琢如磨。
在90年代煤矿这个大环境,绝大多数的矿工都没念过多少书,每逢队组有时需要写文字材料的工作,工友们都躲得远远的。那时的他便主动承担起这份工作,久而久之,写作才华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于是,王小军同志就被上级领导提拔到公司办公室秘书组工作。
在周围工友羡慕嫉妒的眼神中,谁又知道,王小军同志在矿山机电一队的五年里,有多少个夜晚,多少个照着手电筒看书的日子,有多少本书陪着自己走过了青春岁月……
在工作中得到不断升华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被调到秘书组工作后,王小军同志虽然有着一定写作功底,为了尽快上手这份工作,他自费买了公文写作等多种与他工作紧密相关的书籍。
“当时有人也说写公文是很枯燥的事情,时不时地还要加班加点,但我从未这么想。对我而言,写作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通过写作的一次次核稿、修改与完善,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哪些领域有欠缺,在以后的读书中才能弥补过来……”王小军说道。
在王小军同志看来,公文写作是最 需要严谨对待的事情,严谨到一个词语也得细细斟酌。那时从事公文写作的他意识到,光靠以前读书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就把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有关公文写作的书都看了个遍,写一次公文就总结下自己的经验和不足,再把书翻出来,反思写作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把读书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把书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举一反三。时间久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如鱼得水,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工作通”。
“分享是一种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也时常把看过的书一一分享给大家,而且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心得,每本书、每页的每个角落都记满了笔记,密密麻麻的,有读书的时候记的,也有工作后又翻开书记下的在工作中实践的领悟。”
王小军同志这样的读书态度,让原本不爱读书的同事们都不禁钦佩起来。大伙儿这才明白,原来书里有这么多的学问,书的世界是这么精彩,为了工作他要学这么多东西,看来写作还真是一项技术活儿。
坚持读书让他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中变得有了追求,有了坐标。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像自己一样从阅读中受益,我在自己建立的QQ青年志愿者群里、微博、博客向大家推荐好的书籍、好的文章等内容,在青年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青年文明书箱’,让更多的人加入了阅读的队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今,作为全国煤炭乌金奖得主的王小军同志与他的《抗战记忆》,往近一点说,唤醒的是一代人的记忆,那代人或许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往远一点说,他保存的是民族的记忆,历史的记忆。我相信,这些经过审美处理的形象化、细节化的记忆,他的价值将历久弥坚!
孟涛涛 孔静 陈宇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