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悦读茶坊

追梦的方向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稍忽转身,人生大半已从指缝滑过,而那些青春逐梦的日子却仿佛还在昨天,历历在目。

梦在远方

  地球是平的吗?这个现在看来好笑的问题,在我小时候的认知里却是真的。20世纪60年代,我们一群穿着棉肚兜、留着“茶壶盖头”、提鞋光脚跑的山里娃,望着视线内的地平线产生一种执念,认为地球是平的,有尽头,就在天际处,好奇心使我们有了想到天边疯的异想。那时,我还常对着门前的滔滔黄河发呆,望着夕阳落山的方向出神,河对岸有什么?山那边啥模样?因为憧憬和向往,我曾有过无数次想去看一看的冲动,这就是我儿时的“诗和远方”,也是我人生追梦的起点。
  河对岸、山那边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需要用脚探寻,用眼发现,用心感悟。1985年8月,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改写了我的人生,从此我告别了“土炕十八载,寒窗十年苦”的悠长岁月,背着行囊走出大山,一路向北来到省城太原,来到山西矿业学院(现为太原理工大学),开始了四年大学的求学生涯。
  追梦路上有风景亦有风雨。从小热爱文学的我,想不到在这所工科院校的图书馆里,看到了此前从未见过的种类繁多的文学书籍,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经常在学业之余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与大师们神交,与书里的人物同悲共喜,我看世界的视野随之大开。
  在一路跋涉中,感谢有书相伴,成为治愈我心情的良药,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在遭遇逆境时不退缩,经受挫折时不气馁。
  1989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太原煤气化公司长沟煤矿工作。根据所学专业,我当了一名井下技术员。在百米深的井下,当我关闭了头盔上的矿灯时,四周瞬间陷入无光世界,真正体会到身在黑中不见黑的孤独。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竭力跨越险滩、攀登高峰时,注定是一段孤独之旅。
  山那边就像是无法看见的未来,有多少风景即有多少可能,而打开它的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中,只有心中有光、努力奔跑才会遇见美好。当初,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但知道自己对文学的痴迷有增无减,渴望在煤矿这片热土上写出泥土芳香的作品。1989年11月,我的第一篇散文《山石》在煤气化报发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从此,我一发不可收,陆续有80余篇散文、诗歌、微小说、评论、通讯等题材作品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诗歌《历史将记住……》获得煤气化报1991年“颂歌献给党”诗歌征文大赛二等奖。
  命运似乎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给人出其不意。在矿掘进队、安监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两年多时间后,我被调到了矿政工科从事宣传工作,这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多数同事认为丢了专业太可惜。就这样,我的人生走到了一个茫然无措的十字路口。
  山那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只有脚踏实地,梦想才会成真。1993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山西法制报社,从此与新闻工作结缘,踏上一段思想之旅。

路在脚下

  谁的青春没有梦,我曾经有过很多梦,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编辑、记者。选择新闻工作,意味着要做好“苦行僧”的准备,我很享受这种充满挑战、苦中有乐、富有激情的日子。
  在我的珍藏中,有一张略带发黄的黑白照,那是我刚进报社的第一张工作照,照片中的我侧脸、弯腰,双手扶桌,埋头专注于一堆报纸,全然没有注意拍照,这张老照片是我一路默默耕耘、青春追梦的勾画和见证。看着办公室摆放整齐的版样纸,再看看老编辑们用铅笔、尺子很认真地在版样纸上画着各种线条及符号,又不时用橡皮擦了又擦,改了又改。因为有先前给各报刊投稿的经历,我不禁充满了好奇——想知道通讯员的稿子是怎样经过编辑的手,经过这张看似不起眼的版样纸,一步一步变成读者手中的报纸。
  正是带着这种对未知的探寻,很快我就在报社老编辑的“口口相传”下熟悉了编采工作,并被安排做一版编辑,其间也做过四版编辑。那时,报社实行的是编采校合一体制,单位还没有照排室,我经常骑辆旧自行车往返于10余里外的印刷厂送版样、清样、校对,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踩新闻”,虽然很累,但是那段骑自行车送版、采访的日子,是我人生最快乐、最美好也最难忘的时光和记忆。
  作为媒体人大都有同感,为了赶稿,多少次把自己关在屋内一天不出门;为了一个字、一个标题,多少次茶饭不思、食不知味;为了突入的一个灵感,多少次晚上神经兮兮地从被窝里爬起。而完稿后如释重负,欣喜若狂。之所以如此执着,就是报纸面对的是读者,编采人员的任何瑕疵、遗漏和不认真,读者都会看得很清楚。正是报纸的这种特殊性,使我养成了勤思、善学、尽责、敬业的职业习惯。带着这种执着一路前行,收获了不少风景,有许多作品先后在全国和省内获奖。
  在一次采访中,十多位长期受到村霸欺凌的老人见到记者几欲下跪,被我连忙拦住,但却未能拦住一对70多岁的老伴。看到老两口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诉说,我感到震惊。我接连采访了30多名受害群众及知情人,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内心被深深刺痛,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得我喘不上气。几天后,我采写的4000多字的揭露村霸恶行的报道在报纸上发表,迅速引起了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及运城市委政法委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有关领导愤然提笔批示严查、惩恶;当地县委立即给报社来信,并就该文在全县进行层层学习讨论,还成立专案领导组督办。县委政法委下发通知,要求全县以此文为镜子,迅速掀起检举揭发、打击黑恶势力的高潮;读者纷纷来信、打电话表达愤慨之情,报纸陆续刊登了部分读者来信。作为此文采访者、亲历者,我在第一时间得知村霸落网后,又及时跟进做了追踪报道。当年,这篇文章获得第十一届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在报社,我先后做过特稿记者、时评组评论员等,我有感而发的一篇言论《虹桥垮塌断想》,曾荣获第十三届全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本届获奖作品集的《前言》专门提到此文,认为“《虹桥垮塌断想》以法为切入点报道国际国内大事,令人耳目一新”;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主办的《法制传播》杂志还就此文进行了点评。
  岁月如同一把刀,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沧桑刻额头。如今,我虽然已经离开了新闻岗位,但那份新闻情结却深深刻在脑海里,那些文字里的新闻岁月已在记忆里牢牢生根。2023年10月,凝聚我从业30年心血的《山那边》终于成书,全书共收录近400篇各种题材作品、计70万字,分“絮语”“深察”“曝光”“案情”“基层”“人物”“世态”“专题”“风采”“言论”“寄语”“文学”“理论”十三章,书中见证了光阴的步履踪影,抒发了人生的思考感悟。
  岁月是一壶老酒,历久弥香;岁月更是一首老歌,百听不厌。30年,我一路跋涉,笔耕不辍,虽步履平凡,但却很扎实。我至今仍完整保存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各类作品,并剪贴成9大本,其间虽几经搬迁,但它却依然陪伴着我,那一个个字符、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章,是我人生最美好年华的缩影。

焦占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