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民居、寺庙、墓室等。砖雕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山西民居砖雕,是流传于山西境内的传统砖雕技艺。其以规模大、运用广、构思巧、技法精而闻名中外,是中国砖雕主要流派之一。清徐砖雕是山西民居砖雕的代表和缩影,200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清徐砖雕(山西民居砖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耀华,1985年出生,清徐砖雕第五代传承人,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技师。
悟性高
五年出徒挑大梁
董耀华进入砖雕行业主要是受家庭熏陶,他的父亲从事的就是传统美术行业,他自幼深受古建筑艺术熏陶,爱上砖雕艺术,下足“绣花”功夫。他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刻铲挖雕挑,大巧其若拙。他以传承保护为己任,道法自然生妙趣,文化自信铸匠心。
2015年的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上,董耀华与清徐砖雕结缘。此前已从事传统行业十余年的他,决定向韩永胜拜师学艺,一心一意学习砖雕技艺。
董耀华的师傅韩永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清徐砖雕的第四代传人。
“干这行可是又脏又累,还有可能挣不下钱,你能坚持?”
“不怕,只要能跟您学下本事就行。”师徒俩第一次对话直接明了。
“后面的聊天中,感觉这个孩子文化修养和底蕴都不错,决定收这个徒弟。”韩永胜对董耀华的感观很好。
五年学习技艺的过程,是枯燥的。从传统的烧砖技艺学起,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学习烧砖、雕刻以及安装,掌握了传统雕刻的基本技术。一天中,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董耀华基本都是与青砖和刻刀度过的。董耀华坚持了下来,在他看来,制作砖雕,“必须静下心,耐得住性子,用心制作每一件作品。”
之后他考察了甘肃、安徽、北京等地的砖雕作品,进行临摹和研究,融各家之长,刻、铲、挖、雕、挑的砖雕技艺愈见纯熟。
学艺过程中,师傅韩永胜给董耀华七字评价:悟性高,出类拔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个脚印。经过5年磨炼,如今的董耀华已能熟练制作各类砖雕工艺品。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韩永胜时常教导董耀华,要坚持传统技艺、纯手工制作,真正做一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如今的董耀华,已经可以挑起大梁,在传统技艺之上加以创新,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勤思考
屡出精品延使命
做为一名砖雕工艺师,董耀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踏实肯干,联系古今、积极创新,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成绩。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砖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旺盛的生命力。
2018年的3月27日,对于董耀华和他的徒弟们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天,他们设计并制作的作品《福禄葡萄》,由于其造型的独特性,申请获得了砖雕外观设计专利。这件作品的呈现,不仅在技术层面突破了砖雕本身材质的局限性,而且在造型上别出心裁、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
“砖雕本身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工艺基础,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古人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能够很好地继承下来就实属不易,而新时代需要创新。”85后的董耀华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设计之初,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从同类型专业中寻求灵感,继而走访各地,包括到景德镇汲取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术,博采众长,最终克服砖本身比较脆的特点,从原来的平面二维展示方式向多面三维立体形式转变,以圆雕的手法整体切割为屏风的造型,再加上巧妙的画面构思,把清徐本土的特产——葡萄所寓意的“多子多福”“一本万利”融入其中,利用葡萄杆自然扭曲的形态组成一个“福”字,既充分利用了砖雕的最大局限性,又充分地扩大了其表现性,达到了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发射,为了庆祝嫦娥五号顺利发射成功,董耀华突发灵感,结合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与飞天梦精神,运用传统砖雕工艺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砖雕作品《九天揽月》。造型上以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为主,运用巧妙的手法将坚硬的青砖制作出青衣飘飘,衣带飞扬的感觉,嫦娥舞动着长袖向月宫飞去,白兔也紧跟着飞向月宫,周围是飞动的云气,上方是一轮明月。以表示我国对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追梦之路永不停歇的精神。
董耀华曾参与了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郡王府的保护修缮工程,为绵山森林公园照壁、介休秦柏林钟鼓楼、和顺喂马乡照壁、北京居庸关古客栈、大同浑源文化馆、代县文庙、五台山尼姑庵十三层大塔、繁峙正觉寺照壁、榆次老城大乘寺、阳泉狮脑山等地古建筑修复、旅游开发装修设计制作了大批砖雕作品,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赞誉。
拓思路
保护传承巧融合
清徐砖雕历史悠久,负载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清徐砖雕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时期,随着晋商的崛起,除宫廷、庙宇等建筑使用砖雕之外,当地民居也在不断地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老百姓把这个构件用到所需要的地方,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3年,韩永胜拿出毕生储蓄筹划兴建起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在雕刻的基础上,除了制作一部分,收藏一部分,还要复制一部分。在砖雕生产的过程中,创建了砖雕博物馆,让孩子们能亲身体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
“师傅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常说山西本身是文化大省,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好。”董耀华把师傅的话刻在了心里。
千年技艺,后继有人。在砖雕技法上,董耀华更多地会去把握好每个材料,追求妙法自然,大巧若拙,从而达到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在造型设计上他更加注重作品的创意表现,能够利用材质的元素进行刻画诠释,以求展现出作品天人合一的创作效果,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艺无止境,在传统手工砖雕领域中,他比较重视表现形式的创新,他将追求传统文化与人工的巧妙结合,改变了人们对砖雕的传统理念,使作品更具趣味性、可读性和观赏性,让清徐民居砖雕得到更深远的发展。
2019年,为传播中华元素,促进文化交流,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热情地接待了来自法国的高中学子。董耀华和徒弟们纯手工制作,作品精致细腻,气韵生动,质朴清秀,给国外学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用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国际友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户;2020年,由人民网主办的“人民优选”——山西非遗专场在晋韵文化产业园直播,董耀华通过这个平台,将清徐砖雕带进了大众的视野,又一次把“游山西读历史”与砖雕非遗紧密相连;2020年12月3日,《山西新闻午报》对清徐砖雕第五代传承人董耀华做了特别报道,他说:“砖雕凝结着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作为砖雕的传承人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把砖雕文化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扎实走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
在砖雕技艺中,董耀华让新技术碰撞老文化,让传统嫁接时尚,让经典走进人群,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尝试以流行文化为载体,让传统砖雕与新技术、新创意融合,利用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创造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衍生产品。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砖雕重新“包装”,弘扬砖雕技艺,激发文创产业活力,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对砖雕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不能仅止步于保护阶段。束之高阁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非遗文化在创新中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在不断发展中获得崭新内涵,才能让非遗文化‘活下去’并‘火起来’,远离消亡、失传的危机,从而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董耀华道出了他的使命。
本报记者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