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边馀墨

人间有味是清欢

  明代袁宏道在《瓶史》中列举了14条花的快意事,譬如:窗子大而敞亮、房间干净整洁;闻松涛阵阵、听流水潺潺;主人爱我,能为我写诗;座上客中,有善画花卉者;我正盛开,主人挚友来访;深夜茗赏,听见火炉上茶已煮沸。
  捧卷读花,于一枝一叶间读花之喜怒眠醒,看见山川岁月,四季流转,看见古时之花仍盛开于今人的翰墨间,始信生命的传承不在于开谢,总有一种精神可以永恒。
  在开始学习插花前,我并未了解插花的技巧和方法,也未谙插花的各种流派,只是在每天的晨跑中,发现身边的花花草草缤纷鲜艳,于是会在晨跑途中把最好看的枝条和最投缘的花朵带回来。
  在一个早晨,我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是一个拿着手机跑步的人呐!这样说是不是没有新意?其实今天早晨,我是一个拿着鲜花跑步的人呐……”
  秋天的早晨,喇叭花白白粉粉,紫紫蓝蓝,各色的小喇叭爬上栅栏、土坡、树梢、墙头,轻轻吟唱秋天的钢琴曲。花朵如少女腮,吹弹欲破,因此,我取喇叭花的花材,就在家门口,顺便抽了几根毛毛草,剪了两条开着星星小花的藤蔓,回来插在瓶中,放于高处。藤蔓垂下来,毛毛草倾听喇叭花的呓语,一切仿佛身处大自然中,晨光初曦。
  最初插花用的花器也很简单,是一些好看的酒瓶或饮料瓶。花不在多,于我而言,插花是一种心情,一些邂逅,一点随缘。我在河岸上采回来的4朵百日菊,一朵半开,3朵盛放;两朵深红,两朵浅黄,插在大肚细口的玻璃瓶中,放在床头柜子上。彼时,恰好柜子上有读的书,一盏无印良品的蒸汽香薰,三者相映成趣。当时只是随机地摆在那里,然后拍了照片发给同学看,我的同学业余喜欢涂涂抹抹,就把这个场景涂成了油画。后来在看一些家居博主摆放瓶花时,总是在花瓶下面放几本书。我的花瓶前有书,但不是刻意摆放,只是生活的巧合而已。今天又读到14条花的快意事,想着我的朋友可以为花写意,于花而言,或许无憾了!
  插花流派众多,但风格主要有二,一种是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风格插花,另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风格插花。插花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汉魏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采花赠友、寄托情思的句子,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到了隋唐,插花逐渐盛行,插花艺术已不仅限于花枝,也可以搭配果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隋唐时期插花非常重要的另一个用途是作为祭祀的佛前供花。日本花道即源于中国,在当时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外交官将隋朝的佛堂供花引入了日本。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开始在民间普及。清代郑板桥也在诗句中写道,“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插花作为居家岁月的装点、节日氛围的烘托,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插花还有一些趣事。有一次我在抖音视频上看到一个西方人扛着一人来高的大树枝子进来,插在坛子里,放在壁炉上,不由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还可以这样插“树”!
  插花也是一种禅意。看日式插花的直播,老师拿一枝繁茂的花朵来剪,剪到最后只剩下一两朵花、三两片叶、一条盘旋的枝。删繁就简,这不就是生活的哲学、生命的美学吗!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烛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澹月知。”有没有想过,在冬日山枯水瘦、万物冻僵之时,你将虬枝横斜的腊梅插于几案上,灯火昏黄,淡烟轻笼,瓶花如同一道温暖的光,在你黯淡的生命中划亮了时空长河!(作者:河北省平山县人民法院 刘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