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大视域下,科学评判产业革命、金融危机等带来的挑战,以坚定的政治魄力和前瞻的战略视野,铿锵有力地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新时代
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路上,高质量发展被视为当务之急。本文致力于探讨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性作用。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出发点,我们将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时代带来的挑战,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经济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本质,探索发展转型背后的路径与智慧。我们将剖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与价值。同时,也将触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些都是构筑高质量发展基石的重要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迎接时代挑战,引领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展望未来。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之势
治国理政理念的根本就是要回答好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党的二十大锚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怎样发展”现实地摆在面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前世界上其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总人口数大约为10亿,中国是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如果我们以西方目前的人均资源消耗水平来生产生活,那么全球资源都不足以供给。因此,新形势下发展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在“准备起飞阶段”就开始规划“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的要素配置。然而,这种转型并非所有经济体都能成功完成。有些经济体遭遇发展停滞,甚至陷入长达数十年的衰退。经济的前行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曲折和蜿蜒的螺旋式过程。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调整策略,迈向提升质量、加强发展质量的阶段。这种转变标志着从简单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这种质变意味着经济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科技创新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而非仅仅是规模的增长。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是变化的时代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只有正确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握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指引,采取多种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在体制上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现代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追求高质量生活阶段”的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性发展战略,并积极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只有内外兼顾,全面发力,才能根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底气有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因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历史和实践都已经充分证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得到彰显。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社会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在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提升实力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国防军事等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们就有了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强大后盾、坚定信心。现在,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我们更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大优势。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各种困难,成功探索并建立了一条稳定安全的治理之路。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就有了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前提。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保障。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木桶理论,短板往往意味着需要系统性的维护。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需要从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的全局出发,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政治生态不净化将带来严重风险,因此严格落实党中央的八项规定等党内红线,时刻同腐败作斗争,始终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制度优势。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完备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压奋进、力争上游,打造一批先进的高端产业集群,创造适应新技术产生、新技术落地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环境,力争在下一场工业革命中占据有利位置。
坚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创新必须成为各方面的工作重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改变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提升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走好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结语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深入分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性。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再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重视科技创新能力,每一项举措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唯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面对未来,我们应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有力的举措,迎接挑战、推动发展,确保中国经济跻身世界舞台更高端、更具竞争力。(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行政学院) 解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