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消费观察

“双12”降温 消费更趋理性

  • 图片来自于网络

  •   如今,电商平台所创造的消费购物节琳琅满目,包括“天猫开学节”“淘宝情人节”“38女王节”“520表白节”“99划算节”等,以及广为人知的“6·18”“双11”和“双12”。在电商平台节日促销的推动下,消费者购物成为一种消费节奏。然而,近日一则“淘宝取消双12”的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榜首。记者调查发现,今年的“双12”许多电商平台显得相对安静。对此,一些电商行业人士和相关专家表示,由于频繁的同质化严重的电商购物节,大促的降温是消费“脱敏”,因此,他们呼吁电商平台寻找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突围。

    “双12”的声势和力度都有所减弱

      11月24日下午,话题“淘宝取消双12”冲上了微博热搜榜首。据淘宝商家服务大厅显示,今年“双12”活动被取消。因此,“双12”不经意间画上了句号。
      12月1日,记者通过京东客服咨询了解到,京东暂时没有收到通知,正常是不会取消的。但是记者在京东平台看到,虽然有商家在做着“双12”促销活动,但其平台官方首页不再有“双12”相关宣传。
      受电商平台的影响,省城的大型商超如美特好等都会跟随电商平台进行“双12”促销活动。然而,记者在太原美特好实体店和其官方的抖音等平台上发现,针对“双12”,今年只有鸡蛋、红薯、车厘子、香蕉、茄子等“双12”“薅羊毛”活动。
      按照惯例,电商平台的“双12”活动一般是从12月1日到12月12日,甚至会后延数日。但调查中发现,今年多家平台的“双12”活动时间缩短不少,从12月8日—12日,活动内容包括了跨店满减、限时折上折、种树得红包等。而淘宝改“双12”后的“淘宝年终好价节”,其活动时间变为12月9日20点至12月12日。活动设立“跨店满减”及“官方立减”两类玩法,满减档位为每满200元减30元。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双12”显得较为平淡,活动时间有所缩减,不仅没有相关预热微博,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购物攻略、宣传海报也不见了踪影。

    降温背后是消费者理性消费

      从2009年开始,作为电商领军平台的阿里巴巴每年都会公布“双11”的成交数据,其数据也屡屡创新高。然而,到了2023年,这种趋势开始改变。
      作为元旦前最大的电商消费节——“双12”也是如此。包括京东在内许多电商平台都在缩短“双12”促销时长的同时,优惠力度也变小了。因此,许多消费者和电商行业人士都认为,“双12”正在持续降温。
      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双11”全球狂欢节总成交额为5403亿元,同比增长仅为8.45%,创下自2009年双11促销活动以来的增速最低纪录。
      在×月×日的购物节狂欢中,以70、80、90和00后为主的消费者为这个购物节消费不少。
      太原市民刘女士坦言,在“双11”中,前前后后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已经把冬装和过年的衣服都买了,钱包也被掏空了。在“双12”的购物节中,她很难再有消费冲动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蔡女士身上。她表示,今年的“双12”比去年的力度小了很多,因此她只是浏览了一下,但并没有下单。
      调查发现,与刘女士和蔡女士有相同感受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双12”的优惠力度不大,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购买,只有在有购买必要的情况下才会下单。魏先生就坦言,商家大促要消费者买买买,作为消费者,理字当头,实用为先,只有质优价廉网购商品才值得去下单。
      同样,网购达人黄女士也表示,在过去的“6·18”和“双11”中,她至少花费了四万八千多元。因此,她的消费行为遭到了家人和朋友的非议。现在回想起来,她承认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冲动消费造成的。购买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后,她的钱包变得瘪瘪的,疲惫感满满。因此,在“双12”中,她选择不再“剁手”。
      石磊是一名网购达人,他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认为,今年的“双12”,无论是从平台层面、商家层面还是消费者层面看,参与热情都大不如前。他表示,往年的各电商平台“双12”对垒战中都会拼得你死我活,但今年的“双12”显得有些“静悄悄”,消费者似乎已经对各类线上大促“免疫”。

    消费“脱敏” 期待电商平台突围

      无论是今年还是以往,“省市消协部门都会在“双11”和“双12”这样电商消费节里发布各种消费警示。警示语中频率最高的词语不外乎“理性购物”和“科学消费”。
      今年的11月7日,山西省消协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保持清醒,理性选择。同样,针对网购中存在的所谓消费陷阱,如“限时购”“预先降价”,作为公安网警部门也会在“双11”和“双12”发布警示,提醒大家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一些电子商务业内人士认为,电商购物节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电商平台需要寻找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突围。他们呼吁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科学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消费。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陈虎东认为,如今电商购物节,诸如“6·18”“双11”和“双12”,每一个电商购物节的出现,几乎无一例外,一直伴随着低价竞争,如今的购物节都是同质化竞争。而随着电商流量的集体外逃和分化,“双12”也慢慢失去了实际价值,仅剩下象征意味。
      对此,大同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景海霞表示,电商购物节越来越同质化,消费者缺少了应有物美价廉的吸引力,同时,非理性的狂热消费思想逐渐回归理性,购物节逐渐变得日常和平淡,这是消费环境下的必然趋势。作为电商平台,去除购物节套路,给以消费者应有的折扣,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对“双12”的“脱敏”,期待电商平台向更高一个发展阶段的突围。

    本报记者阎建军

    评论
    “低价诱惑”不一定真便宜

      随着我国电商平台的发展进入成熟期,销售策略给消费者带来的交易效用是衰减的。我们熟知了这些策略,也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平台制定的各种繁琐而复杂的机制甚至可能带来负向的交易效用,消费者也都呼吁商家减少套路,实打实地让利。因此,商家想要将购物节的成功模式延续下去,就需要尊重和适应消费者的变化。商家的营销也应当把重点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上,创造与挖掘产品的附加价值,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此买单。
      我们既要充分享受新消费发展带给我们的实惠与便利,也要学会练就一双识别套路的“火眼金睛”。一言以蔽之,心理上觉得划算不一定是真的划算,了解经济心理学知识,知己知彼、理性消费,才能真正拥抱“聚划算”。

    方盈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