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怜君青衫感飘零,怨她红粉弹别弦;世事无常唯余恨,人情悟尽便是禅。
吟诵这两首凄美爱情诗篇的地点,不在满山红叶的北京西山,也不在湖水荡漾的陶然亭公园。
初冬的西北风毫不客气地摇晃着树梢,卷起缤纷多彩的树叶在南山学院上下翻舞。在温暖如春的大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教学课正在进行。
学院的潘志超讲师与评梅女子文学社社长魏文瑾老师,以互谈教学的形式,给学员讲述《新文化运动女杰石评梅》。
石评梅与高君宇相知相恋的故事深深地打动在座的每一位学员。
一
回首三年前他们在同乡会上相识,心中早已萌发了爱的种子。红叶,红梅,就在1923年的10月,如火一样的西山红叶,点燃了高君宇“不能反抗的心”,炽热的情感之火喷涌而出,他要把内心的秘密告诉这个梅花一样的女子。
而此时的石评梅正在宿舍翻阅着一本《莫愁湖志》。她已于这一年的6月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被北京师大附中的林砺儒校长,聘为附中女子部主任兼体育教员、国文教师。新的教学环境,让因初恋失落的心暂时安静下来。高君宇的来信,很快送到石评梅手里。她已有预感,这封信,不是以往收到的《向导》《政治生活》等进步刊物。打开信,一枚鲜红的树叶掉了出来。她轻轻地捻着红叶细看,叶面上题写着两行清晰的小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她思索再三,在红叶的另一面写上“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寄了回去,婉转地回绝了高君宇第一次求爱。
二
冠山是石评梅经常去的地方。评梅家乡平定,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钟灵毓秀的冠山,早在北宋宣和年间就开办书院。评梅的祖籍在冠山脚下的小河村,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在太原省立学校教书,省立图书馆任职。评梅从小便得家乡书风滋养,她深厚的文字功底,离不开父亲的严正教育。1912年,她跟随父亲到了太原,进入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学习;1914年,她凭借优异成绩,成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公费生,在这里度过了5年孜孜以求的美好学习时光。1919年夏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启了她“建筑一个富丽辉煌的生命”的新人生。
三
她是李大钊先生的学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女高师作为全国最高女子教育的学府,开风气之先,造就了一大批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石评梅很快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是新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和信仰者。李大钊在女高师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女权运动史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当时多属于学科和社会前沿课题,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李大钊的每场讲授,她都坐到第一排认真听讲。她和学友陆晶清刘和珍等还常去北京大学,听先生讲课。石评梅十分敬仰李大钊,拜李大钊为她的启蒙老师。在李大钊高君宇的影响下,石评梅加入了在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她是第一批会员中唯一的女会员,由同情革命成长为投身革命的勇士。她关注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抨击军阀势力的黑暗统治。
四
她是鲁迅的文友知己。从1920年秋季开始,直到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为止,整整的6年时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等高校任教。在文学生涯中,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对青年一代的培养。石评梅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影响,她的创作得到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
五
曾是评梅父亲的学生吴天放,第一次见到石评梅,就被这个少女的风韵所打动,这个有妇之夫不动声色地对评梅展开爱的攻势,把涉世不深的评梅骗入爱河。评梅做梦也想不到,世事如此险恶,人心叵测到这种程度。经此打击,深受伤害的她,陷入了愤怒,懊悔,困惑之中。就在此时,一枚红叶送到了她的手中。
高君宇是山西静乐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活动家,革命家,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进步诗人。在高君宇身上既有革命家的理想和抱负,又有青年诗人的热情浪漫。石评梅与高君宇是1921年在北京太原会馆相识的。从此,他们便经常通信,交流思想,相约到陶然亭湖畔散步。虽然此时的石评梅还在和吴天放谈恋爱,但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们彼此感到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
高君宇很喜欢石评梅的品格和才气,在与石评梅的交往中,心中萌发了爱的种子。
1923年秋天,因长期繁忙劳累,高君宇病倒在寓所,党组织安排他到风景秀丽的西山疗养。漫步在满山的红叶中,他禁不住地想起石评梅,随手摘下一片寄出。一枚红叶表达了他的相思求爱之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戏就在婉拒,误会,深爱,相恋中一幕幕展开。
1924年10月,高君宇在广州陪同孙中山参加了商团军的平叛。事后,他上街买了两个象牙戒指,大点的他自己戴在手上,小点的随信寄给了评梅。他在信中简述了平叛事件,又一次表达了对评梅的深爱,“你正式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后,愿我们的友谊也和双手一样,可以紧紧握着,也可以轻轻松开”。收到礼物的石评梅,这次没有像收到红叶一样退回去,她戴上了戒指,回信说“我已经决定戴着它和我的灵魂同在”,并嘱千万保重。
“红花枯萎,宝剑葬埋,你的宇宙被马蹄儿踏碎……”这是石评梅为高君宇写的挽词。
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评梅亲笔写下了高君宇的诗句,还有自己对他坚贞不渝的誓言: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
六
下课时间到了,魏文瑾老师还在讲着,学员们还在听着。
1992年5月,时任平定县总工会女工部长的魏文瑾与几位文学青年一道,发起成立了平定女子文学社。30多年来,文学社以收集整理石评梅生前文学及有关资料为己任,以学习传承弘扬评梅精神为主线,创办了以石评梅小说命名的社刊《红鬃马》,整理出版了《石评梅全集》《石评梅纪念文集》,抢救了大量有关石评梅的珍贵文史资料,填补了我省史志人物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现在,文学社由当初仅有27位平定县社员,已发展到遍布全市有192名女作家的文学队伍;学社也于2005年升格扩大为“阳泉市评梅女子文学社”。
七
“谁曾想到,数十年的心往神驰,终有一根相知相惜的红绳儿,将彼此捆绑在历史的记忆里”(魏文瑾语)。30多年来,魏文瑾怀着无限景仰之情,循着评梅心路历程走进了评梅的世界里。她先后六次带领女子文学社成员到北京陶然亭评梅墓前祭拜,去与石评梅有关的历史遗迹地寻访,多次到北师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地,全力搜集散落在各地的评梅的文稿及与之有关的书籍资料。她的住所成了冠山脚下的“梅窠”,那50多万字的《石评梅全集》,就是她和女儿在家里打印编校出初稿;已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梅香傲雪》,就是在她的工作室创作完成的。为了家乡的“梅”,为了香如故,她全身心付出,倾其所有,微薄收入的小家庭付出了近百万元的投资,真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百年评梅,30多年的追循传承,“有念自会有相逢”(葛水平),冠山有缘梅更红。
作者: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李荣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