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1版:理论探索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面临的困境及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榜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在伟大的时代,我们需要伟大的精神,而崇高的事业更需要榜样来引领。新时代榜样教育要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榜样认同这一关键环节切入,深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在榜样认同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并探求相应的引导策略。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凝聚榜样的力量,增强榜样示范对学生成长的育人效果,最终化作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关键字: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榜样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把榜样示范作为重要途径,通过榜样的力量启迪人、引导人、鼓舞人,掀起了一股崇尚榜样的热潮。榜样认同是指个体对榜样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接纳程度。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的价值意蕴、面临的困境及其引导策略,有利于进一步讲好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的故事,从而将榜样的力量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一、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的价值意蕴

  (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开放、自由,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为榜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榜样教育方式一般由教师依照一定规范选树典型人物,挖掘优秀事迹,以此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而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通过自身力量来挖掘和宣传。这样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榜样教育被动性较强、参与感较弱的不足,通过双向联动,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榜样认同感,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一条新路径。
  (二)培育时代新人
  培育时代新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时代新人”首先要有理想、有梦想,要在中国梦的引导下,将自己的个人梦、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榜样教育正是以先进模范为标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大学生在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上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在榜样身上汲取力量,从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一种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更好发挥榜样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独特作用。
  榜样们来自千千万万各族普通群众,榜样们的精神风范和先进事迹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因此,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能够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在他们的引领下,各族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交往、深度沟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更加稳定,从而凝聚起各民族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面临的困境

  (一)榜样认同趋于娱乐化偶像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加之资本依托娱乐产业,一些商业资本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博取人们的关注,包装出了靠外表和所谓“人设”吸引粉丝的明星偶像,制造流量,并从中获取利益。随着明星偶像崇拜的兴起,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崇拜对象转向了娱乐明星、“网红”等消费型偶像。近年学界开展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演艺明星、“网红”稳居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前列。从本质来看,榜样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而偶像的背后是资本运作下的娱乐化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作为明星粉丝的重要来源,其“三观”尚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因此极易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产生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极大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知行脱节严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榜样之所以会有力量,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他人的观察、模仿,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体现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榜样认同一方面是在心理上对榜样所传递的精神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上对榜样行为的效仿与追随。而现如今,一些大学生对于榜样的认同大部分停留在心理认同层面,缺乏实践性,出现一种“知行不一”的情况,使榜样教育的效果大大减弱。如此,榜样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就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距离感,造成榜样认同理想性与现实性脱节。
  (三)互联网传播受限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网络上学习、交友和娱乐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各大网络媒体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网络传播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地域限制,获取信息极为便捷,信息渠道更加多元。然而,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背后,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第一,就榜样信息而言,某一榜样人物的事迹可能在许多网络媒体都能搜索到,但信息往往高度同质化,这就很难塑造有血有肉、立体全面的榜样形象;第二,就榜样传播而言,网络媒体为了使自己的报道获得较多的阅读量和点击率,往往会选择能引起“流量”的事件,例如利用标题来博人眼球,内容虚假夸大,文不对题等。而榜样信息相比于其他事件,要求客观真实,一定程度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新颖度,使得榜样相关话题很难在复杂的信息群中被人们关注到。

三、新时代大学生榜样认同的引导策略

  (一)优化榜样人物选树机制
  榜样选树是榜样认同的首要环节,榜样选树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影响到榜样教育的成效。第一,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动设置多样化的榜样资源,选树一批充分代表时代先进性、符合大学生价值多样性的“新榜样群体”,既要广泛开展向全国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又要精心组织好学生身边的活动,通过展现同辈群体的青春力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认同;二是增强亲密感,缩短距离感。要在宣传榜样的同时讲好他们生动感人的鲜活故事。通过将榜样事迹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对其事迹进行生动化呈现,从而彰显榜样“平常而不平凡的一面”,讲好榜样故事,塑造更加真实、立体、感人的榜样形象,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榜样的认同度,进而转化为自我品质。
  (二)深化实践,推动榜样教育知行合一
  学习身边榜样,最关键的在于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在实践体验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将榜样认同做到知行合一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确立好思政课堂主阵地的根本作用,课堂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注重榜样教育与党史的结合;第二,拓展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一是组织大学生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依托各地红色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开展榜样教育,通过实地亲身体验,更好地激发对于榜样人物的敬崇之情;二是精心设计开展有内涵、接地气的校园文体活动,将榜样学习融入学生校园实践中,例如文化艺术节、主题团日活动等,引导大学生真正的将榜样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三)加强互联网环境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加深,榜样认同教育可以借助各类媒介平台,扩大对于榜样人物和事迹的传播。一要促进榜样教育与新兴媒体更好结合,探索有吸引力的新媒体榜样传播方式。随着5G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短视频取得了广泛关注和有效的传播效果,通过融合短视频、图文等内容,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播活动,将会极大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二要增强引导性,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针对当前榜样认同趋于偶像化娱乐化的现象,相关部门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对相关网络平台进行规范和引导,对“饭圈”乱象进行持续的规范和整治,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为榜样教育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空间。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尤其需要以时代楷模为标杆,将榜样典型的感召力量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伟大事业之中,以榜样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奋发有为,用身边榜样激发新征程跨越发展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4]李元斌.榜样是时代最亮的灯塔[N].光明日报,20214-20(8).
  [5]郝秀丽.大学生榜样认同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22,(06):70-73.
  [6]俞凡,王妍慧.榜样的力量何以无穷?——以雷锋形象变迁为中心的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2):36-43.
  [7]严文波.新时代榜样教育:新特点、新挑战与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 (07):57-64.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9.(作者:西安科技大学 刘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