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理论研究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探究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党始终坚守着一系列原则,党管人才、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实行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还能成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人才;人才强国战略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从各个方面加强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并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具有卓越创造力的人才,吸引来自各个领域的人才汇聚到我国,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我国要加快在海洋、航天、文化、制造、农业和贸易等领域的强国建设。这一建设进程无法脱离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持和推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创新元素,明确了工作重点,并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党的历届领导人人才观的重要论述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工作高度重视。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党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毛泽东特别注重人才的作用,将人的思想教育和人的世界观转变视为核心任务。他曾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在他的人才观中,毛泽东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并将德视为人才的先决条件。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将“人才”置于关系到现代化事业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位置。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江泽民在他的人才观中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并提出了“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的观点。他强调了人才在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胡锦涛首次提出科学人才观,突出强调了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强调在科学发展整体布局中,人才要优先发展的战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个“第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今放眼全世界,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一个国家人才的质量、数量决定着该国科技的发展,因此,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否能够培养并且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会对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

  在中国特色的人才管理体制中,党对人才的管理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坚持党管人才,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而且有利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党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还包括对他们的培养和凝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置于核心地位,将“用人”作为关键,才能发挥“以人为本”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人才的管理是提高我国人才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党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履行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协调推动、服务保障的基本职责。同时,必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培养人才具备更高的政治觉悟、判断力和执行力。

(二)坚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首先,人才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具有市场属性。因此,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引进机制和考核机制,以满足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除了物质奖励,还应提供其他激励措施,根据人才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其次,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只有打破壁垒,促进沟通和流动,才能使人才保持活力并推动创新。人才的流动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和支持,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活力的释放。最后,人才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特点都有所不同。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应尊重人才的个性化,采用差异化的方法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和发展机会,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优势,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此外,为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必须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机结合。这些战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高效利用优秀人才,可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巨大动力。总之,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建立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尊重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各种战略,将有助于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人才引领驱动”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只有善用人才、用好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国家的发展需要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也需要各领域的专业和管理人才,不论是国内的人才,还是国际的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破“官本位”思想,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做到扬长避短,胸怀宽阔,真正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展现。

三、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构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强大往往取决于其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拥有卓越的人才资源的国家必然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换言之,只有通过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为增强国际人才流动和竞争意识,我们应该抓住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机遇,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吸引人才,同时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培养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清晰地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人才工作在新发展路径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尽管我国已经抓住机遇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我国的科技实力仍然相对薄弱,从而使得我国面临着一些关键性技术挑战。此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在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意识形态领域。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人才支撑理念,坚定决心应对全球局势变化,坚守和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三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而言,优秀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仍然是人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吸引和汇聚来自党内外各个领域的优秀杰出人才。为了推动“人才强国”建设,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提升科技技能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我们必须顺应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将原有的低端人力资本转变为高端人力资本,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增加教育领域的投资,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加强科研工作的同时,将科研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有效挖掘人才的潜能,将其转化为实际成果。这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526.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3]江泽民.在参加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科协和科技界联组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3-05(1).(作者:大连海事大学 吉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