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三个维度,探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价值理念和实现路径,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长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长江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对我国整体发展至关重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具备显著的区域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地区。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以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导向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坚持辩证思维
坚定不移地守住“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更好地保护好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两者的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角度谋划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推进发展[1]。一要将“共抓大保护”置于优先位置,切实守住生态红线。积极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源头进行严格保护。将生态水量纳入年度水量调度计划,保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确保在干旱和鱼类产卵期间有足够的水流支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要确保重要湖泊有足够的水量和维持正常水位,并且保障长江河口咸淡水的平衡。建立“共抓大保护”长效机制,推动长效治理。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在重点地区实施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充分调动各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二要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精心规划产业布局,确保与当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在重要的生态地区,避免引入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产业。与此同时,有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厂和项目也要从长江中上游移走。针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生生物栖息地,必须设立严格的限制,禁止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和工程进驻。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低碳型工业,构建绿色金融理念,打造绿色供应链,促进长江经济带在绿色转型中取得质的显著提高与量的理性发展[2]。三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环保投入,持续培育新动能和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坚持系统思维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妥善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要全面恢复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又要对各流域进行具体的环境治理。一方面,长江生态修复要从长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着手。综合考虑长江经济带的水、路、港、岸、产、城,以及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一体化推进山脉、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土壤等的保护工作。整体推进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安全风险防范。沿江省市要围绕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开展“四源齐控”,积极开展针对“三磷”企业(矿、库)整治的专项行动,促进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要优化水资源利用配置,夯实长江流域发展保障。长江流域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应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及跨省江河流域水量调配措施,积极推动江河流域水量调度与水工程联合调度。深入推进水生态修复,恢复长江流域的河湖活力。沿江省市要开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矿山生态恢复、湖泊生态保护和天然岸线保护等工作。强化水安全防控,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不断完善国土空间开发和规划方案,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且高效的利用,并将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长江岸线的开发利用应在生态优先原则下推进,促进岸线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提高岸线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从长江流域的系统性出发,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立足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等不同流域的具体问题,开展具体性、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不断强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推动构建既注重生态全局性又关注系统局部性,既立足解决根本性问题又能灵活应对具体状况,既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又善于抓住机遇、寻求重点突破的生态治理体系[3]。
三、坚持创新思维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着力点,走科技创新之路。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动力,起到熟化、催化和生化作用,是科技创新重要的推进器。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和优势的关键。以科技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推动智能终端、绿色低碳、数据服务、数字创意等新兴产品和业态全面蓬勃发展,积极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领域,铸就崭新的发展动能和竞争优势。坚持数字赋能,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智慧发展。沿江省市要全面构建智慧监测、数字预警和网络管控平台,提高网格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与集成。要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数字生态运行体系。积极建构数字森林、数字“生态大脑”等网络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努力推进长江流域生态资源整合与综合信息集成,逐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高效运行的数字生态治理模式。要推广数字生态环保重大应用,积极探索开发具有长江流域辨识度和推广可行性的生态保护数字技术应用,推动长江流域地质灾害数字监测技术迭代升级,优化水库降雨监测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信息网络。二要深化链式思维方式,积极促进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的全链融合,以更高水平推动产业链的升级,构建安全高效、服务全国的供应链体系。三要持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凝聚企业创新资源要素,促进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相互融通、协同创新[4]。
参考文献:
[1]刘志彪,陈长江,叶茂升.以区域协同融通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OL].当代财经:1-8[2023-12-12].
[2]吕书雅.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23-12-05(002).
[3]顾萍,丛杭青,孙国金.“五水共治”工程的社会参与理论与实践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33-38.
[4]冯俊,林珊珊,成长春.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做示范[J].群众,2023(20):18-19.(作者:1.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顾萍;2.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