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两个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全力厚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12月21日,大同市知识产权强市暨质量强市大会召开,全面总结了大同市近年来的知识产权强市和质量强市工作情况。
知识产权强市
推进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进有序。
制度保障上,围绕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出台了《大同市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关于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促进工程,助力特色专业镇发展和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等,形成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制度基础。机制保障上,各县区全部完成“知识产权局”挂牌工作,建立了统一完善的知识产权一体化工作体系。责任落实上,发挥牵头抓手和部门联动协同作用,强化行刑衔接和多部门工作协同,构建了部门联动多元工作机制,实施“1+23”局际联席会议和工作协商机制,将知识产权多项工作列入市级重点改革任务清单、营商环境任务清单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坚持着眼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有效激化。
深化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重点产业和项目,推动全市知识产权创新创造量质齐升。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授权专利97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7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45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8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8家,4家企业获省级专利转化项目资助,中车大同电力、新成新材料2家企业发明专利进入全省前十行列。前三季度全市商标注册申请量4220件,商标注册量1935件,有效商标拥有量达到22440件。持续推进4件地理标志产品和3个地理标志商标规范发展的同时,新挖掘和培育申报“灵丘大青背山羊”“灵丘苦荞”“阳高西红柿”等多项地域特色品牌和优势产业。
(三)着眼转化运用,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入园惠企”活动,制定出台知识产权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小企业发展十六条措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与中行、建行、金控集团等6家金融机构签署知识产权质押战略合作,为“专精特新”及中小型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和优质服务,全市商标、专利完成质押融资贷款8851万元,位列全省第四。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提升效能,与中知(山西)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签署《知识产权运营合作协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打通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许可、交易等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实施全链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持续优化。
围绕民生需求和关键环节,有效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能力,“大保护”工作格局全面铺开。行政保护方面,聘请30多名各行业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才,组建知识产权专家库。指导“大同黄花”申报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代理行业、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执法检查,有序规范和净化了市场秩序。及时处置非正常专利申请,年内非正常专利申请处置率达到100%。协同保护方面,坚持市县区联动、跨部门协同、行政司法衔接,强化线索移送和信息共享,与公安、法院、司法、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执法办案等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形成多元协同工作机制。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发布侵犯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形成了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的强烈震慑。
(五)突出优势产业,特色品牌经济推进实现新发展。
大同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黄花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推动优势产业顶层出发,瞄准黄花品牌打造和产业链纵深发展,为乡村振兴、强农增收提供了政策保障。各县区突出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区域特色,强化政策推进、典型引路、优势挖掘、规范使用、优质服务“五项举措”,全方位推进地理标志保护运用,形成优势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政策支撑上,不断深化机制保障,强化资金支持和奖励扶助,推动专用标志规范使用,促进地理标志产业化、品牌化融合发展。效果引领上,注重典型示范带动,广泛宣传“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好作法,实施“五位一体”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以标准促规范,以品牌强运用,推动地理标志发展。《做强黄花产业,做优品牌经济》作为我省积极推进地理标志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是山西省首例入选案例。服务管理上,以政府为主导,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优势品牌,壮大产业经济,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营造良性发展环境。在“鄂晋皖赣”中部四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创新大赛上,“大同黄花”“广灵小米”分获金奖、银奖。
质量强市建设
推动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一)强化顶层设计,“一揽子”加大政策供给。
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体系,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由市长和县(区)长亲自挂帅的各级标准化和质量强市、强县、强区领导小组,定期进行质量工作安排部署,精准调度研判、适时有力指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全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大同市质量奖管理办法》《关于推动大同市“山西精品”公用品牌建设助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定,以及《大同市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行动计划》等有关产品、工程、服务等质量提升系列文件10余个,形成了全市上下协同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二)强化典型示范,“一体化”打造区域品牌。
组织开展第一届大同市质量奖评选,严格组织形式审查、资料审查、现场审核、陈述答辩,从34个参评组织和10名参评个人中,选树全市质量典型标杆,激励和引领全市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强化品牌升级打造,全力培优“大同黄花”区域品牌,“大同黄花”获评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持续推动大同“山西精品”公用品牌建设,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获证全省第一批“山西精品”,新指导推荐27家企业申报第二批“山西精品”。深化质量体系认证,利用ISO9001认证手段,指导帮扶全市农林渔、食品加工、纺织制品、机械及设备、信息技术、化学制品等21个行业244家企业,以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优良方法实施质量认证提升行动,38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优良案例33个。
(三)强化标准先行,“一条链”突出标准引领。
新成立养老、农业、气象、产品质量管理、卫生健康等8个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现地方标准研制更贴近产业和实际需求。全市现有云冈研究院、大同图书馆、天镇保姆3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市妇女儿童、浑源黄芪等4家省级标准化试点,浑源州署、天和牧业等6家市级标准化试点。各级各类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全市新增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11项,市级地方标准13项,涵盖特色农业、文旅康养、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市场监管与农业农村、文旅部门联合发布《大同黄花标准体系》《恒山黄芪标准体系》《云冈研究院标准体系》,为全市特色产业和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110项、山西省地方标准4项,有力抢占了产业发展话语权。稳步推进“山西标准”标识培育工作,推荐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领域17家单位19个单品(含服务)为“山西标准”标识培育对象。
(四)强化质量基础,“一站式”推进协同服务。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档升级,今年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2项,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317项,居全省前列。“山西省黄花及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正式通过验收,是全市首个省级质检中心和全省唯一一家专门从事黄花产品检验检测的机构。省级化学类药品重点实验室药品检验参数达到149个,排在全省市级检验机构第一方阵。推进“惠企直通车”市场主体提升年专项行动,以“一站式”质量技术帮扶为重点开展入企服务,在浑源黄芪产业园区、大同经开区装备制造园区新设立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技术咨询等全链条服务,服务企业1500余家,为1100家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减免检验检测费用970余万元。
(五)强化安全监管,“一张网”强化质量治理。
落实“抓行业必须抓质量、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开展信用等级评价、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以“四季守护”行动和民生领域“铁拳”行动为中心,深入开展侵权假冒、缺斤短两、无证无照、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家装家具定制等专项整治,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成品油流通市场整治等专项行动,依法严惩危害食品、药品、重点消费品等质量的违法行为,2起案件获山西省“第一届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案例评审活动”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奖,营造了良好的质量安全环境。
据了解,比对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的太原、运城等市,当前大同市知识产权工作和质量工作还面临着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高水平创造能力不足等条件制约。下一步,该局将立足大同的比较优势,科学精准谋划和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和质量强市建设,大力培育以知识产权、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大同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本报记者庞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