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理念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该理念强调历史、全球视角和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青年。本文建议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强实践性,通过实践基地、校内外协作和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因此,“大思政课”不仅要注重讲好“思政小课堂”,还需在“社会大课堂”中表现出色,才能更好地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一、“大思政课”所蕴含的“大”特质
(一)“大思政课”注重历史视角
“大思政课”强调大历史观的重要性,要求向学生深入讲解丰富的历史内容,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涵盖中华文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这样的历史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增强说服力,还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借助历史宝藏,使“大思政课”更有深度和灵魂。
(二)“大思政课”聚焦全球视角
“大思政课”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时代大背景,在保持思政课优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这要求我们站在全球视角,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进程,坚定“四个自信”,主动聚焦社会发展需求,回应人民关切。
(三)“大思政课”深度融入社会大课堂
“大思政课”融入社会大课堂是新时代培养责任感强、有理想信念的年轻人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最丰富的资源、最鲜活的素材,使思政课能够更加生动、有效地触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直击人心。
二、社会大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升华“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内在力量
升华“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社会大课堂丰富的资源,使“大思政课”成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课程。这可通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和“大思政课”教学基地来实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将课堂理论扩展到实际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实践经验融入理论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强国复兴理想,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二)引领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
引领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将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改革的驱动力。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如“千人百村”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意志品质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真正读懂中国,在实践中塑造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教育主体也应当担负起自身责任,将“大思政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和党建任务中,使之成为新时代重要的教育议程。
(三)深耕社会大课堂,激发学子独立思考
“大思政课”将课程延伸,通过实地考察乡村、参观纪念馆、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国情、社情。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不仅响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促进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三、社会大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
(一)促进思政实践深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设立专门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级学校主动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积极研发相关课程和资源,确保学生在多样化实践中深刻体验思政教育的内涵。并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的真实素材,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有助于思政课成为一门既具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知识广度,又贴近实际、有实践温度的“金课”。
(二)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深化校内校外联动
为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建议建立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体系,促进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家庭间合作。核心是协同校内外资源如纪念馆、博物馆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结合线上线下互动和跨学科合作,打造全面思政实践模式;发展大型课堂、建设教育平台和培养优秀教师,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三)深入社会生活,持续问题导向教育
为深入社会,实施问题导向教育,应建立思政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多部门协作的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和互动体验方式,以核心价值观引导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结合社会实践和新时代问题,使“大思政课”更符合学生需求,提高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应用,增强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总体而言,只有深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以培养具备民族复兴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作者: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