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悦读茶坊

学习型人生(节选)

  •   

    学习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时代也在日新月异中前进,如同滔滔不绝的江河流水,永无停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中,要想不被淘汰,走向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使自己的人生成为学习型人生。
      学习是人类适应生活、社会的手段,通过学习,可满足自己的需求。从需求角度来讲,一是满足生存和成长的需要,通过学习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取得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在个人的发展进程中达到一个新高点;二是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幸福的源泉,是达到人生终极追求的手段;三是家庭生活的需要。孟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庭要和谐、幸福从来不是靠一个家庭中的财富积累来直接维系,而是这个家庭成员在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彼此的思想观念不断冲突与融合,所共同推动形成的一种新型家庭伦理文化。孔子创立了儒家文化,恩泽73代子孙;而秦桧则遗臭万年,殃及后人;四是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化进步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信息与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提高,知识技术更新生命周期时间的不断缩短及科技创新活动频率不断加快,现代经济社会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历史特点之一,就是走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内涵是对于学习行为的社会化与泛化,具体的本质要求就是对于这种社会学习行为的可持续性。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研究。而且,他总是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有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不读书,成长与你无关;不读书,人类文明进步与你无关。人类自直立行走以来,就从个体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属性成为人类的本质属性。人性的弱点是由人的二重性决定的,因此人的学习就是不断地弱化自己的自然或是动物的属性,提升自己的社会属性,改造自己的弱点的一个过程。改造“自我”的一个过程,既是“自我”从“自私、自大、自卑、自闭”的心理状态,逐渐提升为“自律、自谦、自省、自觉”的过程,也就是佛陀说的“得大自在”的一个过程。这一切活动都围绕一个“自”即“我”来进行。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每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区别。

    终身学习

      学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终身学习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世界也在奖励那些终身学习的人。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一项技能,一项真正的功夫。
      学习型人生,是作为衡量一个人实际学习综合能力,及其专业技术水平差距大小的重要因素。学习能力是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了激发学习动力、学习果断毅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一个普通人的整体学习综合能力不仅仅包括他的所有整体知识点的总数,即他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内容的知识深度、他的知识组织和对于另一个人的知识开放性,还甚至包括其整体知识的综合素养,即学习者的综合能力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他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和吸收、扩展知识的能力,极大地影响着其知识的整体增值,即学习过程成果的整体创新性与提高程度和学习者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是对人的需求,而是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人所拥有的“才识”。因此,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再是一个普通人的存在,而是人才的存在。所以,每个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自己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一个人才,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中外学者都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过分析。其中,孔子主张将学习分为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将学习分为四个步骤: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通过以上过程,就能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而且不可逆转,收获学习的成果。
      有句话说得好,“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指的是那些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事情而没有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人,而善于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人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身学习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如果你不想在这个世界上虚度一生,你必须学习一辈子。
      学生时代,学海无涯苦作舟;成年时代,学海无涯乐作舟。我们人生可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我们要特别注重对生产工具技能的掌握;在下半场要着力培育生活美学的艺术。人到中年的确是一个回炉再造的大好契机,锻造出来的是自己的智慧与修养。
      终身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解决各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满足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给予我们更多的发展时机和空间,更好地体现我们的社会价值,丰富我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之一。他86岁开始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后来又打算当“博客”。于光远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所作散文出手不凡,自诩“21世纪文坛新秀”。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电脑上写着、学着、玩着、快活着。90岁之前,于老出版了75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周扬和我》《我的编年故事》等。他表示,不过百岁生日,要出百部著作。
      终身学习可以启发我们牢固地树立起高度重视自我教育的理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了人们固定、持续、探索、自我更新、应用学习、提高理论能力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避免被社会所淘汰。随着技术的进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建立碎片化的课堂,进行碎片化学习是这个时代下对学习的自我救赎。
      学习型的人生,就是将自己的学习转变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能力、一种生活方式,即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终身教育

      教育是人类在相互交流中寻求共识的过程。教育的力量在于点亮人生,发现自我。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终身学习是一种人的自发、自觉行为,而终身教育是组织、社会对人的他律和社会行为。传统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式。而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终身教育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经历的人的、社会的和职业的过程。因此,终身教育,被认为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至新时期的客观上必然选择。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我们的较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可能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终身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提升其生活品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对个人或集团提出的新的更高的客观要求。这种客观性还表现在社会高度发展为人类的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能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教育资源,将传统教育转变成为个性化教育,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客观现实条件。因此,个性化特点是当下终身教育的重要特征,它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为全民或各种集团、组织提供个性化教育,以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终身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全民或各种集团、组织的终身学习的要求孕育而生的。
      终身教育主要涵盖了一个人在其整体生活中接受过的各种教育总和。也可以说,它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接受的各项训练的综合总和。它开始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初,止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末,涵盖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阶段以及其教育和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涵盖了每一个人从婴幼儿时期到老年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各个层次垂直性的教育,以及每一个人从家庭或者社会接受过的高等水平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和改善整体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教育和学习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2018年6月22日,在国家开放大学英语口语大赛的决赛中,一位90岁的老人制造了一场“轰动”。当天,张鸣和拄着拐杖上台,用流利的英语以题为“Praising Our Open University”(赞美我们的开放大学)的演讲获得了来自清华、北大等高校评委的认可,在众多年轻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唯一一个特等奖。张鸣和年轻时是原太原工学院电机系讲师,之后调到工厂从事电力变压器工程师工作,1983年任太原机械职工大学校长。他一直对外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自学英语,翻译并发表了英、日、俄三种文字的若干篇科技文献。退休后,他到宁波打工,主要做英语科技资料翻译,翻译了100多万字。75岁时,张鸣和认为:老年人融入社会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学习,我既然做过英语翻译,就一定要把整个笔译、口语都要拿下来。
      后来,张鸣和来到国家开放大学太原老年开放大学学习英语,在学习期间,他还组建了一个英语学习的微信群,给9名同学上英语视频课。2020年,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中,他还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20年百姓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张鸣和说,英语口语技能的提升为他的老年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终身教育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中传统教育观点与理念的局限性,使得教育不仅是在学校教育和毕业后个体受到教育和培训技能的总和,也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相关联系的发展,而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社会生活来最大限度地进行文化教育方面的目标。
      在新的社会时期,随着社会、职业和家庭日常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必然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以便获得一种新的适应性。与此同时,人们对现实生活和自我所要实现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人也开始获得了更多的休息和空闲时间。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期望自我完善。要想真正实现现代人们对于高水平、高质量的理想精神生活追求,一次性学校教育难以实现,这只有在终身教育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完成。
      终身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全过程,终身教育把教育视为是每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实现了从婴幼儿时期到老年时期的整个教育发展过程的统一,其中,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全员化,包括所有人。在当今社会,每个人若想学会生存必然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趋势和主流,每个人,以及人类要想更好地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继续学习下去,这无疑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3.普遍性,包括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它涵盖了人的所有各个层次,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所有方面进行的教育。
      4.个性化,任何需要学习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所学习的时间、场所、内容和方法是由其个人来决定的。而且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特征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随着人与人之间竞争形势的全面恶化与加剧,以及社会与企业进步的要求也都给人才提出了许多很高的要求。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必然离不开人才,这就为接受终身教育的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现舞台。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来体现人们可以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的能力。最后,人们的教育水平可以通过他们的教育背景来衡量。学历不代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历仅仅代表着一个人接受过的教育程度。但是,没有学历必然会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形成掣肘,包括找工作、评职称、升职、定工资、考公务员、拿证书等重要的事情,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个人生活境遇。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形式,深受在职人员的喜欢,是人生第二次充电。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加人生阅历,增长智慧,还能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们的通行证。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终身成长的支柱。
      作者系在职研究生,正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央企。先后发表作品3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散文随笔集《源自乡土》。

    王永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8期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