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处冬季,寒风料峭,季节性流感也进入高发期。今年冬天,各地呼吸道疾病高发,并出现叠加感染的风险,很快又将迎来春运和学生假期,人员流动频繁,容易出现交叉感染。因此,一些流行性感冒的相关知识,读者朋友们需要好好了解一下。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中医认为是感受“非时之气”而得之,正常气候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而“非其时而有其气”,非时之气即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疫病发生的条件,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会导致疫病发生。流行性感冒也有潜伏期,其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大多数为2~4天之间出现症状,流感具有较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体温可到39~40℃,可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痛、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明显症状。患者大致可以分为无症状、轻症和中重症三种,其中无症状和轻症患者病程呈自限性,大多发病3~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对于中重症患者,则应及时就医,进行对症治疗。
流行性感冒的主要传染源为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等方式传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空气后,就可能会感染上这种病毒。接触传播则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非直接接触传染。人们可能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引起感染。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接种疫苗、自我健康管理和使用药物等,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武器,是预防流感和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最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一般应在流感季节来临前完成流感疫苗的接种,流感的高发期在每年的11月到下年的3月之间,疫苗接种后到产生足够的抗体需要2~4周时间,所以最好在每年10月底前进行接种。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较高,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接触流感患者的机会较多,因而感染流感病毒的机会高于普通人群,因而是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2)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养成按时作息、规律生活、不要熬夜的习惯,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以抵御外邪。注意均衡饮食,勿贪凉饮冷,多喝热开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保证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各类营养物质。提倡餐桌文明,外出聚餐和家庭聚餐提倡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和免疫力。3)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手卫生,勤洗手,手在触摸物品后,尽量避免触摸口、鼻、眼等器官,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洗手,时间不少于30秒,有条件时要用75%的酒精消杀。4)在感冒流行期间,如无必要,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和人多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必要时戴上口罩,应注意咳嗽礼节,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注意用上臂或纸巾、手帕遮住口鼻,勿造成飞沫喷播。不随地吐痰,吐痰时要吐在纸巾内将痰液包好,并置于有盖的垃圾箱内,然后立即手卫生,避免将呼吸道疾病传染他人。
在公共场所保持一米以上距离,一米线是安全线也是文明线。生活工作场所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的滋生。注意保暖,冬春季节气候寒冷,要适寒温,适当添加衣物,避免受凉。
流行期间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重症及老年体虚者,要加强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发现病情加重,则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发病在48小时内的早期病人,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发生。
预防用药,可用中药苍术、白芷、川芎、肉桂、细辛等研磨后装袋随身携带或放在家中芳香避秽,体虚者可服用玉屏风散,达到益气固表的作用。
结合当前流感发展情况,大家不仅要积极防控流感,还要认真做好流感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
黄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