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攻壁破垒的改革

——从优化营商环境看我省各类主体的活力

  •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为商户讲解“惠商保”。本报记者曹翀摄

  •   

    编者按: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翻开这一年的记忆篇章,三晋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炙热的奋斗热情。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
      2023年以来,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各类主体活力迸发;深化专项整治,市场秩序公平有序;推进质量强省,服务链镇精准有效;狠抓知识产权,创新引擎动能强劲……本报记者以独特的视角回顾和剖析2023年山西市场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各界朋友一道深入了解过去一年山西经济、市场的活力所在,展示山西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新征程上,3500万三晋儿女满怀信心,以新气象、新作为,奋力开创山西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经营主体活起来,消费者乐起来。新年伊始,省城长风大卖场人流涌动、热闹非凡。一个个摊位上,五颜六色的商品,吸引着众多购物者前来选购,讨价还价之声此起彼伏……这是我省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优质的营商环境,让经营者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沃土。2023年,我省“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监管机制加快健全,简政放权不断推进,市场准入大幅放宽,为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破除障碍、保驾护航,提供了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各类主体活力倍增。

    首创“惠商保”
    护航个体工商户无忧发展

      2023年9月1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首创组织开展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项目“惠商保”正式生效。“惠商保”以户为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户均保费100元,总保费预计约2亿元,并以5∶3∶2的比例分别由省、市、县三级财政逐级分担,提供持续经营保障、经营财产损失、从业人员人身伤亡、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等四种风险保障,免申即享,自动参保,连保三年。
      去年10月,刚刚在太原市娄烦县涧河南街开饭店的个体工商户李先生,因街道修路生意受损,遂打算关门停业。当时娄烦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得知情况后,主动协调保险公司,挨家挨户为受到影响的48户个体工商户讲解政策和核查损失,没过几天,他们收到了保险理赔。
      “这简直就是意外之喜,因为这并不是由我个人投保,而是以财政出资形式引入市场化商业保险机制,免费参保,应保尽保、应赔尽赔。”李先生高兴地回忆道,“这份为全省登记在册且正常经营的工商户购买的‘惠商保’及时又贴心。”
      同样因符合“惠商保”“持续经营”险种理赔要件,去年9月,因修路施工的太原市阳曲县新阳大街东沿路段两侧的19户个体工商户,按照每天158.33元的补偿标准,得到赔付。
      “惠商保”项目生效后,为迅速、准确、合理地做好理赔工作,我省建立了省级“惠商保”项目调度中心,实施24小时接报案,主动收集全省各地“市政修路公告信息”,对符合理赔情况的地区第一时间实地走访、逐户摸排。针对火灾、盗抢、道路施工等意外情形,造成经营中断、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等案件,及时到达现场受理,依程序开展理赔服务,用主动服务体现温暖关怀,用快速理赔助力经营信心,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纾困解难,助力山西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证照联办”改革
    助力企业一步迈过多道门

      近年来,我省商事制度改革以放宽市场准入、提升登记便利化为着眼点,通过取消名称预先核准,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实现“我的名称我做主”;全面推行经营主体住所申报承诺制,有效释放住所资源;开展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鼓励新行业新业态发展;开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同标准办理;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将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多事项与营业执照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一网通办、并联审批、一次办成,实现经营主体准入、准营、变更、退出全生命周期“一次事一次办”……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系列改革措施,减少了企业跑动次数,降低了企业成本,办理营业执照时间从改革前的28.5天,到如今最快在半天内即可零成本完成开业所需手续。
      去年底,太原市的李先生想在晋祠路上开一家茶馆,让他没想到的是,从申请到办结,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由此他十分感慨:“真是神速!这样的改革,实在是改到老百姓心里了!”
      持续优化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实现了全主体类型、全登记业务、全生命周期在线的“一站式”办理,大大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通过改革,2023年,我省经营主体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各类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1.5%,为商改前的3.5倍,日均新登记经营主体是商改前的3倍。

    着力信息归集公示
    筑牢监管基础

      “去年因企业信息年报有误被列入经营异常,差点耽误了招标业务。”太原市某设计公司王经理对记者说,“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电话了解,我登录市场监管官网‘信用修复’指引窗口,及时办理了信用修复,才保证了在规定时间顺利参加招标工作。”
      王经理是我省“两书合一”改革的受益者。在我省,与王经理有相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从改革中受益,改革为他们的生产经营增添了无尽的动力和活力。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我省率先开展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合一”改革工作,通过官网上线“信用修复”指引窗口,提供政策法规、查看信用修复事项、准备信用修复材料、提交信用修复申请、信用修复咨询电话等内容,引导失信经营主体及时、便捷、高效、规范办理信用修复。目前,全省累计办理提前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2700余户,办理经营异常名录移出和个体工商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116.58万余户。
      全面的数据归集策略,整合了关键的市场监管信息,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抽查检查结果。2023年,全省累计归集的行政许可信息143.21万余条,行政处罚信息13.47万余条,全面提升企业信用监管数据质量。
      着力信用风险分类,实现精准监管,打造出一个透明、高效和公正的营商环境,为我省各类主体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它们生机勃发。

    本报记者王星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3-12-28期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