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与上一年度评价结果相比,山西省位列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
消息一出,赞美声有之,质疑声有之,热心提建议者亦有之。就在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政商关系评价报告2021》,报告对全国292座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评价排名,山西在综合指数上排名“倒数第一”,引发社会热议,更引发山西不少党政干部的质疑。
此次全国工商联的发布,验证了山西这几年来改善营商环境的努力与成果。殊为不易!
从发布主体来看,全国工商联显然是权威的,评价维度也更为全面、专业。全国工商联服务全国民营企业,权威性自不用言,调查的样本之多、数据之详实,也远非高校科研机构所能比拟。客观上讲,在市场主体数量、产业链发展、政务服务等方面,山西营商环境的进步都有数据的支撑。
为何大家的感受有“温差”?记者看来,这起码反映出几点信息。一是从纵向来看,山西的营商环境基础不好、起点不高,多年来一直饱受争议,也是发展的短板之一,毋庸置疑;二是在营商环境这项工作上,近些年山西高层确实高度重视,也出了不少实招,见到了一定成效;三是从排名来看,山西营商环境确实还有很大进步空间,需要久久为功。
营商环境的扭转并非一日之功。在山西干部中,“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的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对营商环境改善的期待,寄托着山西人对发展的迫切,对本地区未来命运的努力把控。
山西营商环境的改善,仍需要自上而下的优化总体设计、与意识引导。企业是社会经济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当务之急,政府治理者要学会善待企业、善待企业家,尽快培育安商、富商、尊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治理中,要变以我为主、单纯管理的理念为企业为上、服务为主的理念。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政府有关部门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树立“效率就是金钱”的思维,要像“啄木鸟”一样,主动发现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痛点堵点,常态化入企服务,健全重大诉求反馈绿色通道制度,一点一滴增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原载人民网
郑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