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山西花馍蒸出幸福味

  • 太原古县城花馍研习社内展示的花馍。

  •   过年,山西人有蒸花馍的习俗。花馍寄托着山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山西人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作为面食之乡的山西,花馍造型多样、内涵丰富、色彩艳丽、工艺精湛,凝结着三晋大地浓厚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更为这个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2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晋源区太原古县城花馍研习社,热腾腾的雾气裹挟着面香扑鼻而来,工人师傅们有的和面,有的揉面,有的塑形,一派忙碌景象。而研习社里的电话声此起彼伏,订单量也在持续增长。
      案板上,憨态可掬的兔宝宝花馍端坐中央,各类蔬果花卉造型围绕四周,向日葵寓意一举夺“葵”,牡丹寓意国色天香,苹果寓意“苹苹”安安,玉米寓意“穗穗”平安……面粉混合各色果蔬汁,0添加且无任何色素,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花馍颜色鲜艳、惟妙惟肖、美味营养又健康。“这是一个属兔的女孩过生日定做的花馍,寄托着家人对她的爱和美好祝愿。这也是咱的‘中式蛋糕’,非常适合老人、小孩食用,绝对不会吃坏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花馍的省级传承人续爱花如是说。
      龙年,含有龙形花馍的年馍礼盒受到大家的青睐。目前,每天接单礼盒100多套,销售额可达1万余元。由于龙的造型复杂,一条盘龙花馍要耗时3个小时。自进入腊月以来,工作人员每天要工作约16小时。
      做年馍,得先把事先活好的黄色面剂子分成固定大小,小的做头,大的做身。续爱花拿过面团,手指上下翻飞,一捏一压一揪,龙头雏形初现,再用剪刀“唰唰”一剪,牙齿、龙须根根分明,黑豆点眼,红枣含珠,霸道遒劲的龙头立刻活灵活现。龙身搓长,压出龙鳞纹路,把事先压制好的龙爪按照相对位置粘好,再把龙头安上,栩栩如生的盘龙花馍就做好了。
      山西花馍由传统的面食制作而成,在民间有千余年的历史。2008年,山西花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花馍已经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造型生动形象,制作精巧细腻,黄河两岸的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用花馍语言传递着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
      山西花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体现。手艺人巧妙地利用面的特性和剪刀、梳子、锥子、镊子等工具,通过捏、搓、拧、剪等手法,将普通的面粉变为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有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又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等。其形象塑造细致有趣、朴实敦厚,透出一种天真烂漫的神韵,极富地方特色。
      山西花馍多用于满月、圆锁、开业、春节、拜寿、结婚等场景,春节蒸花馍寓意生活“蒸蒸日上”;“虎头帽”祝愿孩子健康成长,虎头虎脑;“枣山”寓意幸福如山,财定粮丰,“蛇盘兔”寓意子孙辈辈富裕,喜鹊寓意喜事临门;“龙凤呈祥”祝愿新人婚姻幸福、白头偕老;“七子拜寿”祝愿老人幸福安康,福泽绵延……
      研习社占地1000余平方米,除了制作间外,还有展示间和研学体验间等,是全国唯一一个花馍主题的研学基地。来此研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体验从磨面到做花馍的整个流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团团圆圆热闹的春节里,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做花馍,一边忙乎一边说笑,面香四溢,热气腾腾。怀一份祝福,吃一口花馍,吃出幸福团圆年。

    本报记者阎建军 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