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里,到处都呈现着浓浓的年味儿,博物馆里也不例外。打卡“龙”文物,亲子动手为年俗文化绘色讨一个好彩头,从“九原文脉”图中去探寻历史文化脉络……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山西博物院:市民纷纷打卡龙文物
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年又是甲辰龙年,2月10日下午3:00,记者看到,博物院门外已排起了长队,不少市民为了打卡“龙”文物而来。
中国人以龙为祖,唯龙是尊;龙,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吉祥通天的化身。进入山西博物院馆内,红色的大幅海报——“龙行天下——生肖文物大联展”,甚是惹人注目。此次山西博物馆的展览利用与龙相关的实物文物与图版结合的形式,对各地龙形器物进行展示。其中有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的彩绘蟠龙盘。彩绘蟠龙盘为灰褐色陶胎,通体磨光,盘底用红彩涂成圆面,盘身内红灰相间的蟠龙围绕红色圆面盘旋,身体饱满而外张,沉稳强健,威严神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不仅如此,山西博物院还推出龙元素文创新品21款,涵盖文创雪糕、文具、生活用品、手办潮玩等类型,一同上新的还有2024龙年主题印章,以别样的形态呈现了馆藏文物彩绘蟠龙盘的身姿,观众可以在观展的同时,把这些龙年礼物带回家。
太原市博物馆:日接待人群超5000人次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太原市博物馆的观众接待量达到近期客流量最高峰值。据统计,太原市博物馆自正月初一下午1:00对外开放以来,观众接待量呈逐日增长趋势,截至发稿前达到23039人次。
在该馆咨询台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大家或者在回答观众的咨询问题,或者在向外地的朋友认真介绍馆内的陈列展览和社教活动。不少做过攻略的市民,拿着寻找到的龙元素,在与工作人员核实后,就能领取一份颇有纪念意义的龙年红包或是有龙则灵太原市博物馆打卡日历。“90后”市民张先生表示,过年时自己总是在发红包,能够领取到红包,也是一次美好体验。
同样在该馆二层社教活动中心,三项自助体验活动让观众的博物馆之旅更具乐趣和美妙。“年俗文化绘色”,大家可结合图片内容进行绘色,体验不一样的年俗文化。虽然该活动已持续开展了12天,但观众的参与热情依旧高涨。市民王女士表示,恰逢正月初五赢财神,自己画画为家人讨一个好彩头。
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从“九原文脉”图寻历史文化脉络
历史是过往,但一些时候历史也会以各种形式突然显现,用积淀无数岁月的风采惊艳着世界,让人类从中去审视自身的足迹和来源。
正月初三过后,亲朋团圆和走亲访友不再是主要的事情,在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馆内,与往昔相比,来此的游客明显多了不少。
该馆的“秀容弦歌”展厅,有一块并不显眼,而且质地看着简单甚至有点儿粗糙的木制“匾”,最上边横书“调署”二字,匾正中竖书“忻州直隶正堂”。这块匾是清同治年间之物,是某位官员从其他地方调派到忻州出任知州的凭证。
更多的游客则驻足于“九原文脉”展厅——“九原文脉”分布图前,不少游客停下脚步在图上寻找“尹村遗址”。
早在2021年年底,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时,“九原文脉”展厅特意布置了手绘的“九原文脉”分布图,上面正好标绘出了“尹村遗址”。不过当时,知道尹村遗址的人并不多。
据报道,尹村遗址是1982年文物普查时就发现的。1997年,多家考古文博处等单位就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证实尹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仰韶晚期、龙山晚期、夏时期及早商时期文化,其中夏商时期遗存是遗址主体。虽然从“九原文脉”分布图上,已无法目睹遗迹之貌,但却可以让游客了解忻州境内的重要历史文化脉络,除尹村遗址外,图上还标注有肆卢遗址、向阳遗址、连寺沟遗址、麻会州城遗址、兰台遗址、游邀遗址、阳曲故城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等。
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节早已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感受和体验不一样春节活动,无疑会让人印象深刻。
本报记者阎建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