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晋文旅

沧桑草木皆妙邃

——《记忆·传播》中的阳泉古村落和碑刻文化

  •   崔庆和把他退休后担任阳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以来所撰写的各类文章三十多万字,归纳为六个专题,汇集成册,并先期寄来,一睹为快。真为他的才思敏捷而震撼,也为他的丰硕成果而鼓节,更为他的组织能力而钦佩!
      格局理念是驾驭能力养成的思想前提。我认识庆和同志时他就已经是乡镇党委书记了,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从阳泉市政协办公厅主任的位置退休后,担任了阳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在从政的路上,不论担任什么样的职务,都能在岗位上把他负责的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工作魄力。
      阳泉是一个新型城市,其所辖地区是平定县和盂县两县之地,就区域而言仅仅是古平定州管辖区域的一半(平定州曾辖平定县、盂县、昔阳、寿阳四个县),为山西省最小的城市。但平定作为“文献名邦”和盂县作为三晋“进士之乡”,在全省地位显赫,在全国也有相当的知名度。特别是由平定的“忠勇文化”和盂县的“忠义文化”为代表而形成的阳泉传统文化,其厚重广延,博大精深,在表里山河华夏根脉的三晋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名列前茅!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延伸,这样的文化品位与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扬传承,并代有升华。
      第二届阳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在继承第一届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要把阳泉传统文化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庆和同志担任会长后,面对财政资金撤断、研究人员年龄老化、研究方向和思路需重新构建等新的环境和任务,他认真分析了阳泉传统文化的光辉历史和当前的研究现状,很快组织起研究会的工作班子,确定工作思路,组建工作队伍,主攻工作重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发行了《阳泉三晋文化研究》期刊,出版了《娘子关史话》《中国传统村落·阳泉市平定卷》两部著作,使文研会的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现在我们又看到《记忆·传播》一书中所汇集的庆和同志在短短的几年中编写的上百篇作品,从一个姓氏家谱的序言,到一个部门和地方的战略规划;从村庄里新发现的碑刻研究,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探寻,每一个领域都以不同凡响的见地和雄厚知识的功底为依托,把格局意识和工作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各个岗位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不同的工作领域或环境都会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也许晴朗的天空忽被乌云所遮蔽,当人们容易产生迷茫之时,带队伍的领导者能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找出克服困难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自己的团队始终充满信心与希望,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迷失方向,不畏劳苦并取得成就走向辉煌;同时又能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戒骄戒躁,避免骄傲自满时出现颠覆性的错误,这就是驾驭力在工作中的表现。在文研会工作期间我与庆和同志风雨同舟,密切相处,全程见证了他表现出来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驾驭各项工作的能力,至今想来仍深受启迪与获益。
      记忆与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坚守和传播。最容易被忽视的历史文化元素往往是重要的记忆与传承,而对此进行不懈地研究,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记忆中闪耀着熠熠光辉成就的坚守。能构成一种文化,总是在个别现象的积累中抽象其精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又总是在不断挖掘历史遗产与遗构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探寻那些曾经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发生过积极影响的文字记载与人物事件。可以说,重大的文化成果或人物事件大多已经被载入历史的文献,甚至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广为传扬。也许由于人们认知的滞后或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程度的限制,那些被忽视淡化与遗忘遗漏的东西,或者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十分宝贵的部分。也正是由于这些细胞的顽强的生命力与科学价值,撞击着人们社会行为前进目标的正确方向,使人们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取丰富的智慧与法则,这也许又是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性与坚定性的渊泉根基。
      传统村落中承载着上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民间也散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元素,亟待人们对此进行不断的挖掘、积累、梳理、研究。阳泉市已被国家认定和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名村达5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有相当的数量。这些赋予各种称号的村落中既有其各自的特色和标志性文化品位,也有阳泉地域文化的共性和相互渗透的脉络传承。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大大丰富了阳泉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增加了阳泉在三晋文化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后,由于许多工作的疏漏或失误,在相当多人们的观念中转变成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把先人们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情操,也不同程度地染上了金钱的气味,使得各项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崔庆和曾多次率领文化研究会成员,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看到了不少村里的人们当本村被国家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后极为重视,传承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然而也有一些村子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急于把得到的称号变现为经济利益。特别是某些农村干部文化知识不足,对传统村落的责任与义务模糊,而一些部门又很少去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规范或标准检验他们的工作,致使许多遗产逐渐遗失。如碑刻、雕刻、民居、建筑、习俗、传说、农具、农谚、语言、古树、古桥以及实物构件和交往礼仪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消减甚至湮灭,人们对一些不可再造的历史文物被毁坏,扼腕叹息。
      《记忆·传播》一书,用了“民言俗语”“序言跋语”“感言悟语”“欣言赏语”“简言话语”等五个专题,从不同的层面挖掘概括了阳泉地区传统文化的独特元素与遗存,每章每节都倾注了庆和同志对历史文化研究的心血,而许多专家学者又以不同形式发表的“激言励语”,表明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与肯定。这些文章挖掘汇集的大量丰富的阳泉传统文化元素,正是对人们淡化遗忘忽视历史遗产的抢救,也是对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传承的警示。
      自觉是人们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可贵品格,也是内在职业道德所呈现的责任意识与职责担当。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接受任务后去为完成任务而工作,而有自觉思想的人总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去主动把工作做好。这不是说没有主动性,而是觉悟的程度还不足以驾驭工作的要求并产生工作的思路。“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真光晔。”只有对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才会对工作职责有主动的实施和主动的把握。犹如树木,根深叶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又如脂膏,润泽膏腴,才能焕发光彩。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庆和同志对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必须从历史的记忆中汲取真谛,才能使传承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三晋文化虽为地方文化,但却是中华文化的渊源,而阳泉文化又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立足阳泉实际,认真努力传承中华文化之脉络,研究三晋文化之内涵,挖掘阳泉文化之资源,把握区域文化之特点,使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持有机统一,使传承中的研究与研究中的传承保持有机统一,使传承中的自觉与自觉中的传承保持有机统一,才能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色与特色,不褪色、不变色,且代有增色,才能在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中彰显彪炳历史的时代意义。他在《记忆·传播》一书中,用多种体裁的形式记录了阳泉传统文化的内容,群星竞艳,光彩夺目。特别是用他的论文、作序、前言、讲话、诗词、摄影、考证、实录、收集、记叙等研究成果和掌握的大量信息,把阳泉的历史文化真实性和规律性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尽管人们都有各自特色的经历,也都有一个在自己的身后不一定是刻意塑造的纪念碑,以自己所创造的业绩昭示社会。但历史终究是有它自己的运行法则和价值标准的,一个人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创建出一个或几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被社会认可的成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而庆和同志在他所担任的每项职务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几乎都有受人称赞的业绩,引发别样的视角冲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习,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各有不同。首先,学习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自觉改造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其次,学习的完整过程是获取知识并不断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再次,学习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不断总结梳理,获取新的认知使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庆和同志能根据自己工作职责,把阳泉传统文化的研究由细小的收获初步汇集成系统的新的认知,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工作方法的具体体现。
      在拜读了庆和同学三十多万字的汇集后,深受启发,感慨颇多。这次没有从学术成就方面去多加思考,而是个人感受方面悟出的几点启示,作为对崔庆和同志出版《记忆·传播》一书的祝贺,为其出版,以壮行色。草草不恭,再示敬意。

    赵鸿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