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3版:安全论述

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应注重在体制机制、风险防控、应急准备、资源配置、社会共治等方面统筹谋划、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上聚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灾害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应急管理领域改革还处于深化过程中,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使领导体制、指挥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协同机制更趋合理,队伍能力建设、作风建设更加过硬,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应对处置灾害事故水平全面提升。

在防控灾害事故风险上聚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对极端恶劣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当前,虽然我国城乡灾害设防水平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但风险隐患仍然突出,防控难度不断加大,灾害事故发生的隐蔽性、复杂性、耦合性进一步增加,重特大灾害事故往往引发一系列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和生态环境破坏,形成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增加了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的复杂性及难度。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增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火灾等重特大安全事故,高效做好灾害事故风险防控。

在强化大灾巨灾应对准备上聚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加强大灾巨灾应对准备,我国的灾害事故综合应急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应对了多起重特大灾害事故,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考验。但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核心能力相对不足,应急物资储备结构布局还需优化,与大灾巨灾应对准备需要还不相适应。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不断调整优化综合救援、专业救援、航空救援力量布局,全面加强应急预案、通信、运输等综合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应急救援效能。

在优化应急要素资源配置上聚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应急管理部门组建以来,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形势任务需要,加快“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加强人才、学科和科技创新支撑,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应急管理“软实力”不断增强。但科技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风险隐患早期感知、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发布能力欠缺,应急物资、指挥平台、远程投送、专业人才等支撑保障尚不完善。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信息化支撑保障,打造规模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努力实现科技、人才、信息、产业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高效。

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体系上聚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法路径。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应急管理的社会共治体系日趋完善,但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应急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健全群策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推进普及网格化管理,发展壮大社会应急力量,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天津市应急管理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1期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