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程辉:一针一线绣出非遗新传承
以绣针代画笔,栩栩如生的图案在赵程辉的织布上定格、再现。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王家刺绣第三代传承人、灵石县静升古镇非遗示范传习所负责人,多年来,赵程辉始终致力于民间传统刺绣的研发,大胆创新,不仅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还大力培养、发掘手工技艺人才,为传统刺绣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赵程辉从小就对民间手工艺制作感兴趣,一直把热情投注于这项传统技艺中,后来她通过向王家后人学习布艺和刺绣制作技法,并不断收集实物、查阅资料,对传统刺绣技艺进行了深度研究整理,掌握了一套娴熟的布艺和刺绣技巧。为了更好地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赵程辉于2015年成立了灵石县老古董民间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创立慕古风品牌,并主导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手工布艺刺绣文创产品,用灵巧的双手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制作出许多既富有装饰趣味又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刺绣产品。
走进灵石县老古董民间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手工工作室,展示柜上摆满了风格多样的刺绣作品,一针一线都彰显了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文化的灵动气韵。
据赵程辉介绍,公司成立初期,主要是制作一些小的挂件和饰品等简单产品,随着技法的娴熟,赵程辉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结合王家刺绣的技法特点,打造出一批批既能体现工艺特点又能吸引当代年轻消费者的产品,目前开发出了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布偶、饰品等慕古风品牌文创系列产品1000余种。
2021年,赵程辉在前期大量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开发晋绣特色婚礼产品,包括各类婚服、盖头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为王家刺绣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23年,赵程辉带领团队设计出了晋商时期女性传统服饰,并掀起了一股“晋商少奶奶风”。如今,在赵程辉的世界里,刺绣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表达,更是历史与现实的精妙结合,每个细节的把握和图案设计的选择,每件产品的开发都彰显了她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的非凡才华。
民间艺术的守望与传承,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热爱与坚持。近年来,除了专注于个人创作,赵程辉还致力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她利用所学专长,先后培养布艺制作、刺绣制作技师、教师30余人。同时,对外开办布艺和刺绣义务培训班。截至目前,已经进行各种培训70余次,累计受训妇女数百人,不仅让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得以延续,也为灵石县布艺和刺绣产业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种传承。王家刺绣在去年申报成为了省级非遗项目。谈及未来,赵程辉说:“传统的民间刺绣蕴含着祖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希望通过我们的创新改良,让一系列既精美又贴近生活的时尚刺绣产品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民间刺绣,让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得以保护,在创新中得以发展。”
王晓芬:当好居民贴心人 绽放一线巾帼红
在灵石县城区学苑社区有这样一名妇女干部,她情系弱势群体,用心用爱服务;她时刻身先士卒,发挥带头作用;她勤奋务实工作,带领辖区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她就是灵石县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学苑社区副主任——王晓芬。
学苑社区管辖的畅青苑和温馨家园两个小区,人口多、结构复杂,王晓芬进入社区工作时,居民才陆续入住,社区对居民的了解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晓芬与社区同事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挨家挨户进行登记,建立了居民信息簿,又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网格,方便管理。如今,社区对畅青苑小区的居民、流动人口情况了如指掌,而有困难就找王晓芬,也成了许多居民的口头禅。
居民宿云青是山西省临汾人,也是王晓芬帮助办理的一名低保户,每隔一段时间,王晓芬都会来到她的家中进行走访。四年前,宿云青的丈夫患绝症突然离世,留下两个刚刚读书的儿子,还有巨额的借款和房贷。在一家人最无助的时候,是王晓芬伸出了援手,帮她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我爱人从生病到离开就是四五个月的时间,当时大儿子才上一年级,老二刚上幼儿园,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我特别绝望的时候,是晓芬姐帮助了我。”在宿云青心里,王晓芬就是她的大恩人。
“群众事情无小事,社区居民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在王晓芬看来,虽然社区工作事多且杂,但只要有一颗愿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心,工作就不难干。她充分融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及时拓展社区服务范畴,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把群众满意和居民认可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天24小时,操心是王晓芬的工作常态,她每天不是在接电话,就是在处理家长里短的路上。干练、热情、快人快语、风风火火……说起这位如亲人般熟悉的社区副主任,居民们赞不绝口。
“在日常工作中,王晓芬总能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竭尽全力为我们排忧解难,尤其是对困难弱势群体及妇女同胞,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有需要的居民办理临时救助、大病救助、城市低保,每次有什么好的政策,她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些人,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辖区居民赵桃贵告诉记者。
进百家门,办百家事,暖百家心。王晓芬的心里装着的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群众的柴米油盐,居民的急难棘手之事。基层党建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环境治理、志愿服务……凡是涉及居民群众的事,身为社区“副班长”的她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全体工作者不遗余力落实群众件件实事需求,将群众所急所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王晓芬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居民暖心服务,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她不仅对她分管的工作兢兢业业,而且对其他工作也尽心尽责,特别是对妇女工作更是起到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的桥梁纽带作用,我们要向她学习。”与王晓芬搭班多年的灵石县城区学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利斌说。
采访中,王晓芬依旧很忙碌,手中的电话一直没停过,但从她朴实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工作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居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幸福就是我们社区工作者最大的安慰,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一件件平凡事,一桩桩小事,把每一件小事干好就是为居民办了大事,我也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回忆起十多年的社区工作,王晓芬颇为感慨,做社区工作是真忙真累,但也开心、充实,有过不被理解,但收获更多的还是信任和感动。
张晓燕:扎根基层践初心 巾帼柔肩担重任
她是田间地头的实干家、是妇女群众的领路人、是和谐家庭的守护者、是妇女姐妹的娘家人。15年来,她凭借着战胜自我的精气神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始终一心为民,担当作为,践行着一名基层妇女干部的初心使命,用青春和热血在基层绽放着巾帼芳华,她就是两渡镇妇联主席张晓燕。
3月6日上午9时,张晓燕像往常一样来到镇政府的综合会议室,这里正在举办巾帼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两渡镇各村的妇女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布艺技术。培训结束后,张晓燕又给她们上了一节健康知识课。
这是张晓燕工作中十分日常的片段,从事妇女儿童工作以来,她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对广大妇女儿童的思想政治引领,通过巾帼宣讲课堂、阅读分享、技能培训等形式,认真履行引领、服务、联系职能,带领广大妇女姐妹不断学习,筑牢巾帼之基。
乡村振兴、巾帼先行,张晓燕担任两渡镇妇联主席后,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中心任务,发挥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她一方面走村入户,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宣讲,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手工编织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妇女搭建致富引领交流平台。不仅如此,她还会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服务。有些妇女生完孩子待业在家,照顾孩子的同时,也希望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一份收入,她会组织团队进行辅导,为她们提供再就业机会。
温子英是两渡镇平泉村的一名普通妇女,借着镇妇联举办技能培训的机会,再加上自己从小的兴趣爱好,她将布艺技艺转变为布艺“经济”,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温子英说:“近两年,镇妇联经常举办布艺、刺绣等技能培训,晓燕就组织我们参加,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我的技术越来越好,不仅改变了我以前整天围着锅台转的生活状态,也增加了我的家庭收入。”
家庭建设是两渡镇妇联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重要落脚点。在这项行动中,张晓燕主动出击,持续开展好家庭好家风巡讲,深入社区、乡村活动,把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融入道德讲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仅2023年,两渡镇就有5户家庭被授予全县“最美家庭”称号,这些模范家庭也让源远流长的传统家庭美德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可感。
村民任振平说:“以前总觉得孝敬老人是应尽的义务,苦和累都自己扛,没想到还能被镇上和村里推选为‘最美家庭’,我感到很开心,这个荣誉是对我们家庭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希望通过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寻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谈及妇联工作,张晓燕说。
工作中的张晓燕,认真细致、尽职尽责。作为一名基层妇联干部,她时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用农村妇女听得懂、能领会的方式,把党的理论和主张转化为妇女群众的自觉行动,将个人奋斗追求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使妇女组织真正成为广大妇女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和“娘家人”。
“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干的是和妇女儿童相关的工作,所以我更了解广大妇女的心愿,了解她们的困难。基层工作经历给予了我成长的养分和发展的舞台,做好工作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真正做好,看到老百姓的笑脸更多了,我们的工作才更有干劲、底气和信心。”在张晓燕的感悟中,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无尽的热爱。(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