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强
大同地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汇处,被古老而丰沛的桑干河水系所滋养,具有至今六千年至十万年间众多的旧石器、新石器等古人类文明遗存,享有2300多年建城史,3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贯通东西南北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物产资源,加之历史数千年不断赋予的重要战略地位,渐渐涵养出大同繁荣而独特的商贸文化、长城文化、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并因精美而独特的建筑、雕塑、书法、戏曲和说唱等诸多艺术形式,构建了古都大同多元共融而博大精深的地域特色文化。这套《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深具历史文化情怀人士对挖掘大同特色文化、展示大同文化魅力、构筑大同文化精神的积极尝试和倾情奉献!
体量厚重
展示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同自古就是多民族共通共融共享的文化摇篮,《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展示出大同博大精深、多元而独特的地域文化。
战国时,赵武灵王征服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在此建城,打下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最初基调。汉代“白登之围”“昭君出塞”客观上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平城成了一个历史和故事传说的持久“热点”,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们所探幽抒怀。秦朝在大同建有国家级高速公路—直道,东通代郡,西达云中,南下太原,成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南北商贸往来、交通便利的通衢大道,从此大同成为北方交通枢纽。
北魏建都平城,不仅有更多民族交流互融,更重要的是,儒学成为国学,孔子历史上首次被尊为“文圣尼父”,并建曲阜之外的第一座孔庙;佛教成为国教,开凿皇家寺庙云冈石窟,皇帝即是“当世如来”;道教成为国教,诸帝“崇奉天师”,皆“受符箓”,建悬空寺、昊天寺等,由此形成了中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灿烂文化,开启了大唐盛世的源头。
北魏首都平城是东亚的一个商贸中心,更是一座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朝廷在尚书省设置了“商贾二曹令”,专门从事商贸活动。平城外围建设了商贸市场、工业作坊、工商杂技等分区。这不仅奠定了历史上大同的商贸地位,养成了人们的营商习惯;也由于商贾往来频繁,大同的交通、餐饮、文旅等行业更加发达;特别是手工业的户籍固化,使大同历代工匠层出不穷,技艺高超,技术精湛。
辽代二百多年实施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怀柔政策,很好地处理了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狩猎部落、属国属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大同一带不仅有多个契丹部族,还有着隋唐五代时期内迁并定居的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阻卜(鞑靼)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因而西京各地成了辽国境内民族最多样化、文化最复杂化的地区,再次成为包容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时代熔炉。
西京大同是金国的文化中心。不仅诞生了大同地区第一位词赋状元刘撝,及一些名门望族,也吸引了众多文化领袖和高僧大德常驻大同,而且朝廷两次花巨资修建云冈十寺,恢复建设大华严寺工程,修葺大普恩寺等,为我们留存了辉煌的古代寺庙建筑艺术。同时,金代作家和民间艺人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了院本说唱文学。大同后来兴起的戏曲、曲艺艺术基本发轫于此,成为今天大同文学艺术独特存在的主要源头。
随着明代“开中法”的实施,大同长城军旅文化、边境贸易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清代大同虽遭受屠城之祸,但经“康乾盛世,嘉道守文”以后,古城复兴,文化复苏,理学研究和史志文化成果丰硕。特别是清末民初,西风东渐,现代进程逐步加快。尤其以采煤为主的现代采矿业不断扩大,带动各行各业不断兴起并初具现代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大同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大同如此丰富厚重、博大精深、独特多样的文化体系,通过《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100多万多样化文字的体现,5000多幅照片的佐证,以文寻迹,以图证文,自然成了引领读者回味沧桑历史、追寻血脉深处印迹,更好地创造新时代大同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内涵独特
梳理文化的纷繁脉络
大同文化的多样性几乎就是中国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充分酝酿,认真裁定,以12册专著的形式,从老字号、古寺庙、老戏班、古城堡、老院子、古街巷,以及边贸、风俗、戏曲、掌故、特色行业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展示大同特色文化,梳理大同文化脉络,呈现大同文化的不同角度、不同特点、不同审美和不同价值。
比如,《老店字号》几乎囊括了大同古城历史上著名的具有人文背景的字号店铺。《寺庙古建》记述了大同地区重要的寺庙如云冈寺庙群、恒山寺庙群以及华严寺、善化寺等34座寺庙和道观的建筑文化特色。《街巷故事》以大同千年历史为经,以城市基本布局为纬,融之与众多历史及民间故事与传说,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古城沉潜的街巷文化。《非遗文化》陈述了大同世界级非遗如广灵剪纸,国家级非遗如雁北耍孩儿、大同铜器等,省级非遗如大同折纸等23项及市级非遗23项,致力于推动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大同老院》以古窑洞、四合院和现代院落三个章节、36个典型院落,阐述了大同人居环境的历史性变迁和生活的日益美好与幸福。
读过这套文化丛书,可以使我们更细腻、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认识古都大同,从而寻幽探微,找到至今仍在我们血脉流淌的亲和性文化因子,从而更深沉更热切更朴素地爱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装帧精美
表达对文化的崇高敬意
函套,精装,大开本,圆脊,封面覆膜,纹理,UV,100克“金太阳”纯质纸……当我打开这套精美、丰富、厚重而大气的《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不由得浮想联翩,不由得心生感动,也不由得充满敬仰。
非常值得称道的是,这套丛书的编撰者都是一些对大同地域文化具有强烈赤子初心的人士。如崔银先生,他是一位有才华、有情怀、有志向的知名文化人。基于对故乡的诚挚热爱,基于对大同多元而独特文化的深深敬仰,他不仅一直关注家乡文化事业,还大力支持大同文化建设与发展,助力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彰显出拳拳赤子的高尚情怀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
总而言之,《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出版,是人民群众对建设文化大同、文明大同所做的无私奉献,集中展示了人民群众对大同地方文化的敬畏和礼赞,也显示了地方文化对人民群众影响和滋养所勃发出的巨大力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