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革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初中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唱了一首美国民歌《牧场,我的家》。这首歌悠扬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令人陶醉:“我的家在牧场,那儿有水牛游荡,还有快乐的小鹿和羚羊;那儿多么欢畅,那儿没有悲伤,辽阔天空多么晴朗。”哼唱着这歌声,我仿佛来到蓝天白云下令人欢畅的辽阔牧场。
十几年后我来到了美国中西部堪萨斯州一个偏僻的小大学城读书生活。堪萨斯州是一个农业大州,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种植着玉米、小麦、大豆、向日葵,还有一片片面积很大的牧场。我人生第一次来到这么遥远且陌生的地方,心里总有一些忐忑不安。但每次看到堪萨斯州如歌词所描述的那样的景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安的情绪得到一些慰藉。
一次,学校里一个到过中国旅行的教授邀请中国学生和本校一起到过中国旅游的老师,参加一个烧烤聚会。当时来了十多个人,大家聚在一起,谈起在中国的快乐经历,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在聚会中他们跟我谈起了在中国某学校参观时,接待学校的学生们为他们用琵琶、二胡、古筝表演了中国民族乐曲。他们十分喜欢,临时决定合唱一首歌作为回应。于是他们选了大家都会唱的堪萨斯州歌。我当时好奇地问堪萨斯州歌是什么样的歌曲?那位老师立刻大声招呼大家说,“嗨,我们需要再排练一次了。”于是大家很认真的站在一起,在他指挥下一起合唱了堪萨斯州歌。那熟悉的旋律,马上使我意识到:这不是我初中时所学的《牧场,我的家》那首美国歌吗?这里的野外环境不正是歌中场景的真实写照吗?难怪我到堪萨斯后常想到这首歌,看来这首歌作为州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告诉他们我以前学过这首歌,并把我对这首歌的感受告诉他们,他们听了既感到惊喜也很认同。
那时,我们从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虽有奖学金,但仍需自己提供生活费,所以一来美国就要为生计奔忙。我就读的学校所在的小城,能提供打工的机会不多。一次我骑车到小城外,发现火车道旁有一座比较大的厂房,就冒昧地进去询问可否到此工作。他们问了我一些问题,让我留下联络电话。没想到过几天他们就通知我来工作。
这家公司主要为美国纽约几家名牌服装公司印制他们设计的T恤衫。我工作的印刷车间有二十人左右,常接触的几个人:克雷斯是这部门的经理,瘦高的个子,戴了副眼镜,嘴上留了一撮小胡子,显出一副绅士风度。罗斯,留着长长大胡子,人高马大,体格强壮,是做样品的。杰夫是我的主管,其实也就管我一个人。他负责把T恤衫图案像冲洗胶片一样印制在印刷屏板上,不同颜色要用不同的屏板,然后装入机器,机器把不同颜色印在T恤衫上,然后烘干。他们对我这个中国面孔新人格外热情友好,对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都热心帮助。每天工作闲暇时,我们几个在一起快乐聊天。我从与他们的聊天中知道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还有钓鱼、狩猎的经验,以及这里居民豁达乐观的生活方式。克雷斯,是钓鱼高手,他教我钓鱼技巧。他看到我只有简易的鱼竿,圣诞节前专门送给我一根新鱼竿作为圣诞礼物。高大的罗斯,貌似粗人,很认真地教我大雪天怎么安全开车。杰夫是本地人,比我大几岁,他太太在小镇上的银行工作,他们有两个小女儿,住在离小镇大约十英里的郊外。杰夫像一位老大哥邀我到他们家做客,教我打火鸡,乘坐他的小船在大湖里钓鱼。
一天早上,杰夫上班时告诉我说他中午要回家看看。原来他早上出门上班,发现一头大水牛游荡到他们家院里吃草。由于赶着上班,还要送孩子上幼儿园,他没有管它。那里公水牛的平均体重在两千到三千磅,母的也有一千两百磅,基本都很温和,整天游荡在大草场上吃草,但有时也会发脾气撞树,脾气大的会把树撞倒。这头牛是从他家附近牧场里游荡出来的,他担心这头牛撞他的房子,决定利用午饭休息时间把牛赶到附近的牧场。我听后提出帮他一起赶,他很高兴。午餐时间一到,我们立即上了他的车,一溜烟的朝他家奔驰而去。
杰夫家在小城郊外十几里外,周围是广阔的牧场和茂密的庄稼地。从乡间柏油公路行驶十几分钟拐下来进入一条小路尽头,用圆木搭的半人高栏杆的院子,就是他家。很快我们就看到那头牛,有近一人高,真可谓庞然大物,就在他家房子旁边的草地静静地吃着草。我们一左一右慢慢地靠近它,它警觉地慢慢往前走几步与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继续低头吃草。我们又慢慢跟着靠近它,它吃几口草又往前走几步。就这样,它就被我们夹在中间,慢慢地走出院。杰夫知道附近有个牧场,我们就慢慢赶着它朝那边走。到了牧场,看到牧场的栏杆门是开的。这头牛似乎知道这是它的家,自己走进了大门。我们俩就把栏杆门关上了。杰夫说可能是牧场主开车出来时忘了关门,这头牛就溜出来了。我问他若不是这家的牛,被我们若赶错地方会怎样?他说牧场主发现不是他的牛,都会告知周围牧场主来认领的。
在堪萨斯州那两年,我既要上课求学,又要打工挣生活费。在那艰难的两年,跟这几个异域他乡的工友结下了友谊。转眼我离开堪萨斯州已经二十多年了,这首歌使我时常想起那里的朋友、往事和那里广阔的原野。
《牧场,我的家》这首歌不仅如此,还能够把当地的自然特色与人们欢快和谐的生活巧妙融合,人们身临其境,就自然而然在心里响起这样的旋律,能抒发出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歌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会经久传唱。在我们中国西部民歌歌曲中也有许多与之相匹配的民歌,在我看来可谓是天之神曲了。
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布鲁斯特·海利医生187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他从印第安纳州搬迁到这里,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写下这首诗,后来他的音乐朋友还为之谱曲。这首歌被认为最能准确表达美国西部生活情景,很快广为传唱,1947年被定为堪萨斯州歌。堪萨斯州民风淳朴,百姓勤劳朴实,当你融入这里当地人生活后,再听这首歌,像在品尝自家酿制的葡萄酒那样熟悉而亲切。
我们国内翻译为“那儿多么欢畅,那儿没有悲伤。”英语原文本意为:很少听到令人沮丧的话,即使偶然有多云也挡不了晴朗的一天。我们虽然翻译得很美,但歌词原意所表达的意义似乎更为深刻,内涵比纯粹讲心情的欢畅更丰富。其实这正是生活在这里人们真正的生活写照。虽有困难,但很少听到令人沮丧悲伤的话,虽有暂时的云雾,也挡不住晴朗的一天。
作者1967年生于河南省焦作市,高中毕业考入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轻工学院任教,后调入省游总公司。之后,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学习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美工作并定居。现就职于美国独有的一家全球性航空工业制造销售配件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