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朋友从微信、QQ分享了一则新闻,或者一则种草文章,点开链接之后却发现需要下载App才能看全文,或者是必须下载App才能看到评论。下好了App,还需要点击一堆授权才能看到文章。
最令人苦恼的是,这一顿操作后,手机上多出来的可能不止一个App。这些经历让不少网友郁闷不已:本身分享链接只是一种很正常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什么非要下载App呢?难道不下App就没有看文章的权利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引导下载App的链接,并不会跳转到官方应用商店,而是直接引流到网页下载,一定程度上绕过了监管。这已不仅仅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层面了,是否会对手机运行安全带来隐患还无从而知。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中提到,在用户浏览页面内容时,未经用户同意或主动选择,不得自动或强制下载APP,或以折叠显示、主动弹窗、频繁提示等方式强迫用户下载、打开 APP,影响用户正常浏览信息。无正当理由,不得将下载APP与阅读网页内容相绑定。这些要求,可谓是直击痛点。
近年来,关于规范互联网秩序的相关法规已出台不少,并且一直在持续完善中,用户反馈也不断向好。这些规定的出台,也是社会重新梳理App运营逻辑的一个过程:很多软件看似花样丰富的功能,实际是繁杂冗余的。资讯浏览服务本是便利用户的,不少App也是从网页版衍生而来的,不妨将重心放在提升口碑、改进服务上,弱化网页版的引流作用,强化内容特色带来的转化率,这才是提高用户粘性的正确途径。
翻看新闻不难看到,在人们与智能算法已实现深度捆绑的当下,令人深受困扰的不仅是“不下载就不让看”,还有清不掉的弹窗广告、点不完的跳转链接等等,让用户在使用中缺乏安全感,没有掌控感。
而这些共性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互联网运营的边界模糊、监管乏力、体系不完善。划清用户权利和App模式的边界,把浏览权、下载权还给用户,说到底,是在考验平台对用户的尊重程度,和面对流量和保障用户权益时的权衡和把控。
刷网页可以“继续浏览”了,选择权交还到用户手中了,大家喜闻乐见整治后的效果,也期待着网络秩序能够更加友好。平台也应当看到,用户对网络软件简约化越来越高的诉求,回归软件设计的初衷。就此而言,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