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时节里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凝心静气、杂念无存,气定神闲、心神康养;花芳满庭生雅趣,腹有诗书气自华,痴情冲浪、酣畅淋漓,其乐无穷、不亦乐乎!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读书日,读书季,读书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的时节,应不仅仅限于一年一度4月23日的读书日。从幼儿园识文断字启蒙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都在读书时节。从人生处处是考场看,无处不在无时无刻都是读书时节;从活到老学到老层面解,人穷其一生都是读书时节。更甚之,百年后,本体虽已不可再读,但开启客体被读模式。
读书的原因,因人而异,为得进步。有的为“黄金屋”,有的为“颜如玉”,有的为“千钟粟”,有的为“稻粱谋”,有的为“甘泉饮”,有的为“甘若醴”……尤其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读书将会脱轨社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读书就会因“本领恐慌”,将被社会无情淘汰。
读书的辛苦,非头悬梁针刺股不可。读书是件苦差事,十年寒窗无人问,读书为文苦作舟,一朝功名天下知。因为读书苦,好些人打起退堂鼓,读不下去了——辍学。别不愿意听,吃不了读书的苦,就得吃社会的苦。被社会无情打击后,才幡然醒悟原来还是读书好。
读书的发展,从无到专有再到进入市井乡野。商朝以前没有文字结绳记事,无以为读;南北朝以前为宗族家族与门阀制,寻常人是读不得书的,就是侥幸读了,身份与地位也改变不了。隋朝始有科举制,经过读书鲤鱼跳龙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就让其读书吧。
读书的时序,应当感恩这个时代。商的文字在龟甲兽骨上,周的文字更添了金器铭物上,春秋战国文字又发展到了竹木简上,汉朝时的文字又写在帛绢上,可这些太贵了,寻常老百姓是难以企及的。汉朝虽发明了纸,却因一句洛阳纸贵,还是无能普及。近现代的白话文,现时代的全民义务教育,真正实现了全民有书可读。
读书的乐趣,在于明内外、前后、上下与左右。一部《黄帝内经》,读懂了知己内。一部《周易》,读懂了知彼外。一部《上下五千年》,主干枝叶,蛛丝马迹,盘根错节,经验教训,俱在其间,读懂了知过往、明当前、释未来,一切也便通透了。不稀里糊涂,活出与天地同辉、日月同光的节奏。
读书的收获,在于著书立说。文以载道,礼义廉耻。从茹毛饮血到礼仪之邦,应从读书里悟取德治、法治、自治与无为而治。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看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孙子、荀子、韩非子……汉武帝始的独尊儒术时代,不要局促于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更应当读读王阳明、傅青主。
读书的层阶,书到用时方恨少。文词在发展中不断演进迭代,随之而成书成册者亦是方兴未艾!比如“砼”“给力”“英特尔”……均是或创造或重组或译音的新生代。究竟有多少字、多少词、多少书,应该是数不清楚了,更读不明白了。这也就是某一领域专家常有之而全才不得见之原因。用什么学什么读什么,才是明智之举。
读书的境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矣!从“轮扁斫轮”的典故里应当明晰,文字表达并不是万能的,有些个“只可意会言传而不能字述精确表达”者,就看读书后的悟性了。不能真悟,照本宣科,可不就是纸上谈兵。不能悟得真意,也就把原本的“人做不好自己天诛地灭”曲解为“人都应该只为自己,否则天诛地灭。”
读书的灵魂,多想几个为什么?现传的《道德经》与《帛书道德经》,差别很大吧!读书就怕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读书的精华俱在字字句句的比较中。一字之差,差之万里也。众多版本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均见删减增加。这与编评者的一己好恶与理解评点,紧密相关联吧!毛金之评,红学开派,俱在这个读书的“为什么”里。
在读书时节里读书,应珍惜时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有了,放一放就没了。时至今日,晋语醯风系列,别解四大名著的读书笔记系列仍在继续,回味十四年前初定的《疯言三国》《雅语水浒》《顺联西游》《不说红楼》四个读书笔记标题,感慨万千,今已达四百余篇六十余万文字了。西北望乡何处是,几能知道收官期?
在读书时节里读书,路正长,读书忙,就在读书时节里激情冲浪吧!《水浒笔记》《三国笔记》《西游笔记》《红楼笔记》,表面上为分散的“四记”态,骨子里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糅”态。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泾渭分明!关公虽为三国中的人物,但在其他三著中都有出场。演员何晴、王忠信把四大名著演遍。李师师、小乔、怜怜、秦可卿,是为何晴。吴用、伏完与华佗、太白金星、甄士隐,是为王忠信。
在读书时节里读书,读书忙,路正长,读书笔记杂糅方为常态,分明只是为记之条理。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放下陈芝麻烂谷子羁绊,读书开路,所向披靡,一马平川。书山有路勤为径,读海无涯苦作舟。会当凌绝顶,一读众山小。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作者: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郑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