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迎泽

生命的光华由内而外

——对话薛志华

  听到脚步声,是那种略显急促,有节奏,铿锵有力的声音。没多久,薛志华带着笑推门归来。坐定,沏茶,两人开始交谈。问我《阳泉诗词曲杂志》付印的情况,谈及诗人、作品与诗词创作,我称赞说:“在山城,你的楹联作品是NO.1!”她摇头:“我只是初学,乐在其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是周六早上。隔着窗户,向外望,是县城新城市广场,平时薛志华上班早,在大家还没上班前,喜欢临窗思考,看会儿广场的树木与绿植,以及远处的花簇。她喜欢枝条疏朗的树木,每枝绿叶不是很多,看上去简洁无比。她说几条枝,几片叶,就是春天。她喜欢各色的花卉,与自然对话。她说,我,我们,留不住时间,总是不断忽略身边的生命,看不到它们成长的过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绵长悠远的岁月里,却也无法了解更多生命的自我生长、自觉约束和自然法则。
  多感如林黛玉,我说这是准诗人心态。薛志华说,其实生活中她是一位现代女性,喜欢理性思考,打理归类,归整物事。她的情绪里,多是向上向善。喜欢挑战,埋头做事;喜欢文学,记录与写作,热爱和传播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喜欢跟文化人打交道。跟薛志华有过交集的文友,都能感受到她待人接物的真诚、热心、善解人意与大方得体。
  在我眼里,薛志华是具有当代气息的诗人,我的采访,以她的成长履历为切入点展开。薛志华性格开朗,爱好广泛,之前只听人叫她“才女”,此次的交谈与访问,让我深切感受她的细腻、上进与担当,她是一个有深度、有使命感的时代诗人。

不响之响

  朗诵“不响”的诗不是好诗,与薛志华聊诗,我赞同这个观点。在她的言谈中,让我联想到《繁花》原著中的两个词,“响”与“不响”。正是文中的一千多处“不响”,成了王家卫的改编“密码”。这两个字的辩证,引发我对薛志华诗词创作的联想。
  薛志华爱热闹,但是她“不响”的时候也很多。要不,忙工作,要不,专心诗词学习与创作。那年,好友韩伟、张文艺组织雁子崖文化采风,杜肇昆、张王亮、杨晋波、王惠卿等诸多诗词界前辈参加活动。薛志华说,就是在这次采风活动后,才有所触动,正式开始学习并创作诗词。
  按照采风中老师的引导,系统读书,尝试创作,并报名参加培训班学习。小渔村是一个诗词曲赋培训学院,刚入班的时候,她还是一个诗词小白。一年后,成为班里的助讲老师,再一年,成为主讲老师,从学员到老师,她付出巨大的心血,她创作的诗词曲也开始受人关注。
  她参加三晋联社、四海国学讲堂,学习楹联创作,由诗至联,由联至诗,互相渗透,创作的诗词与楹联作品,两种文体同时得到提升,她的楹联作品,屡次在全国同题联赛中获奖。她的21字中长联,成为她的标识。
  我与她同在一个学会,采风或者其他活动,她会不定时间“消失”与“不响”。这一点,我早已习惯。薛志华“不响”的时候,直到她沉寂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浮出水面。来个不响之响。在我所认识的诗人中,薛志华是最专注的那一个。

童年记忆

  薛志华祖籍著名作家马烽出生地山西孝义。追忆童年,魂牵梦萦的是村前的枣树林,枣子成熟时,秋风过,满地落枣,母亲或蒸或熏或烤,那枣子特有的味道是童年时最美的味道。
  母亲勤劳聪慧,一手好裁缝,常为家人和村里人剪裁衣服。她经常记起小时候,母亲手足并用,熟练操作缝纫机的情景。
  薛志华小学2年级的时候,全家随父亲搬到盂县生活,盂县是她的第二故乡。
  父亲留给她的记忆很多,父亲喜欢诗词,总把他们兄弟姐妹叫在一起背诵诗词。薛志华行三,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四人中她背诗背得最多。父亲是他那辈最大的男孩,初中毕业就考上了中专,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父亲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人,言传身教对她的影响很大。
  所有的疼爱,都是偏心的。父亲偏爱她,奶奶也偏爱她。想父亲,想奶奶,想到小时候奶奶伸出颤抖的手,悄悄给她吃煮鸡蛋的情景。奶奶去世后,薛志华梦到奶奶满头白发静静地望着她,什么话也不说。她伸出手去,想同她说几句压抑了很久很久的话,却怎么也抓不住奶奶的手。梦就这样突兀地醒了。

普通话与写作

  薛志华普通话说得极好,我问她普通话与写作的关系。她说,这是个好问题。她每次涉及文字写作,总会在写作中,或者写作完成后,用普通话朗诵,以此不断纠正语病和语感。她说,凡念得通的,念得“响”的,问题都不大,反之则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
  薛志华参加和主持过不少演讲、采风和文化活动。采访中了解到,薛志华普通话等级是一级乙等,国家级播音员水平,系山西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曾多次参加市县普通话测试工作,为推广普通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她说她最初的写作,来自普通话演讲。师范毕业分配,所在的学校,以及县里、市里每年都要组织演讲比赛。普通话过关,演讲稿是关键。每次演讲,都要下大力气写作。她还主持和组织校园文艺活动,策划与文案,也由她来完成。
  她从小喜欢写作,作文是她的强项。作文经常被课堂朗读和表扬。
  小学从孝义转到盂县,两种口音混说,从那时起,她就下决心要学好普通话。我说,这是“童子功”。她说不准确,但可以这样理解。那时,年龄的确也不大。
  普通话带动了写作,写作促进了普通话。工作后,在学校,在机关,她都是那个主持节目、参加演讲,或者写材料的人,她的演讲稿、讲话稿、论文、典型材料、公文文件,都是自己思考和创作完成的,她写的论文、诗文屡有发表,并获省市大奖。

时代之上

  诗人的文字,关联着她的生命质地。童年、少年,以及成年之后的成长与环境,影响和决定着她的个性风格。薛志华给人的印象,永远是热情、善良、雅致、得体。与朋友说笑的时候,机智、风趣、知性,让人感到非常的舒适和愉悦。
  薛志华现任盂县老年大学校长。走进学校大门,从展厅开始,我走过每一层每一间,细致观看。整个楼层分为四层,楼里楼外,干净整洁。剪纸、铝艺、秤砣,我看到学校在常规教室之外,还设置了一些特色活动室。
  她说,盂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些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文化兴县的发展思路,盂县老年大学将积极探索老年教育与当地文化传承相融合的新模式,推进本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特别是要弘扬、传承、推广本土文物文化、非遗文化,与历史对话,与当代融合。
  去年以来,盂县老年大学搞过不少活动。诗词进校园是其中之一。薛志华长期在市县文联,以及所属的几个协会兼职,她有条件、有人脉,以老年大学教育为平台,推动诗词楹联等传统文化的发展,她希望更多机会、更大范围,跟全国的学会、社团联络,与县乡镇共筑共建,开展系列活动,以此助力盂县文化业更上层楼。
  我问她诗人与时代的关系,她说诗人与时代并非有人说的应该分离与远观,杜甫的一生,他的诗词写作,就是作家与时代关系的最好诠释。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的作家当自觉寻找个体和时代的合理距离和位置,把个体的凝视与创作紧紧保持在时代之上,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不期独俏一枝春,精敬淬炼铁石身。
  薛志华,笔名海天一色,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盂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代诗作品《花痴》于1999年12月发表于《诗刊》,有多篇论文及文学作品获奖,有现代诗、散文、报告文学、格律诗、词、曲、联等作品发表于全国、省、市、县多类刊物及网络平台。

李东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