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迎泽

现代绿不曾是历史

——阅读山西的一个视角

  •   阅读山西可以有许多视角,我选择的正是颜色的视角。什么颜色?绿的颜色。阅读山西,以绿的视角去读,可以读出最具现代意义的认知和最具现代意义的审美。绿的视角,可以把山西现实读深读透,也可以把山西历史读深读透。
      《读懂山西》的内容,写的是古代山西、近代山西、当代山西。以颜色的视角概括的话,古代山西是黄色的,近代山西是红色的,当代山西是绿色的。这颜色恰好对应了书里隔页的颜色和书的封面的颜色,恰好对应了一种现代视角。
      为什么说古代山西的颜色是黄色的?
      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是黄土高原、黄河之滨的自然生态,我们所用的生产方式,是面朝黄土、背负皇天的农耕方式,我们所植根的文化传统,是皇天后土、黄道吉日的文化习俗,我们所信奉的文明,是皇帝崇拜、黄土崇拜的黄色文明。所有这一切“黄·皇”,可以概括为黄色的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生产对象是土地资源,生产力是人畜农具,生产方式就是农耕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索取和占有。这样,土地成为一种绝对资源。但土地是有限的,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于是有了人对土地的争夺和占领,于是有了战争,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为人与人的最激烈的对抗。
      在山西的古代篇章里,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一片桐叶代表一片土地;晋文公膜拜土块的故事,一块黄土也代表一方土地。之后,山西的土地上生长了许多为土地而战的军神、战神和英雄豪杰,诸如李牧、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成为冷兵器时代山西塑造的肉搏血战的悲壮英雄。
      这是农耕文明时代产生在黄土地上的英雄故事。
      在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最尖锐的时候,战争是它的最高解决方式。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战争多是惨烈的人肉血战。这样,耸立于天地间的具有人格力量的悲剧英雄就产生了。
      当然,那个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多是与土地的关系,这种关系之间发生的矛盾尚是在中国土地上展开的,不涉及跨国或者跨洋。演绎在山西古代的文明,几乎是关乎土地关乎帝王的文明,所以成为黄色的文明。
      黄色文明的实质,是产生黄色文明的土地和资源,都掌握在帝王手里,而不在人民手里。
      那么,为什么说近代山西的颜色是红色的?
      红色当然也长在黄土地上。一种说法,认为近代中国的开启,是蓝色文明冲击黄色文明的结果。实际上,近代山西的黄土地已经生长了蓝色文明。运茶之路、票号之路、矿业之路,在当时已经是山西的民族工业。事实上,山西工商之旅开启的时候,所谓世界蓝色海洋文明,尚未到达山西内陆。
      但是,西方列强凭着先行的工业化实力,凭着现代船舰火炮,终究把资源掠夺的铁爪伸向了中国伸进了山西,发起对中国矿产资源和山西矿产资源的掠夺。侵略与反侵略,占领与反占领,掠夺与反掠夺,人性与非人性,道德与非道德,正义与非正义,就发生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和山西的土地上。
      在山西的近代篇章里,山西商人发起的保矿运动,意味着每块煤都是山西的资源;发生在山西的百团大战,意味着每寸铁路都是山西的土地。为此,山西土地上出现了许多保家卫国的抗战英雄,就如左权、李林、白求恩、金方昌、赵恒德……成为热兵器时代山西涌现的血火激战的历史英雄。
      这是工业文明冲击下发生在红色抗争的英雄故事。
      近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远距离的人对自然的掠夺和占领、远距离的人与人的对抗和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最激烈的时候,战争依然是最高解决方式。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后,战争升级为更惨烈的血火鏖战,这样,惊天地泣鬼神具有正义精神的英雄又产生了。
      可以看到,英雄故事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背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涉及是否合乎道义。而发生在山西近代的故事,都是合乎道义合乎正义的故事,因而成为红色的故事。
      红色故事的实质,是孕育红色故事的土地和资源,从帝王手里从列强手里,回到了人民手里。
      中国作家余华说,作家写作的故事都是“今天”,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今天”。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而言,今天的故事,不一定是昨天的故事。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当代史,却不一定就是历史,未来史,就更不是历史。
      那么,为什么说当代山西的颜色是绿色的?
      当代不是古代,当代不是近代,当代即是当代。当代是农耕文明渐渐式微,工业文明蓬勃崛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工业的掘进蓄满人的欲望也注满科技的威力,向自然进军向资源进军,终使人与自然的对立而至于人和自然都遭遇了生态危机,因而人终于反思工业文明的路程而幡然惊醒。
      即如山西,工业的崛起,曾使汾河成为濒临死去的河流,城市成为污染极重的城市,整个山西成为中国能源大省却落为经济小省。山西为此毅然决然壮士断腕启动转型,转向脱胎换骨的生态文明。于是,汾河归来蓝天归来,山西终于成为中国自然生态增长最快和新型能源发展最快的省份。
      在山西的当代篇章里,早就有与共和国一起诞生的生态绿化楷模,右玉20任县委书记种树,使不毛之地变成绿洲;也早就有与改革开放一起诞生的污染治理英雄,太钢李双良治理渣山,终使垃圾场变成生态园。农业的大寨、西沟,工业的安太堡、特高压,都成为一个和平时代的绿色典型。
      这是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典型。
      绿色道路的背后,是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转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因资源能源而发生战争,不因生态环境而发生对抗。世界现代战争没有赢家也没有英雄。
      那么,绿色典型的实质,在于不仅考虑自然生态资源为当代人共享,而且考虑自然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后代人共享,整体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共享。
      绿色视角,是一种现代视角,全球视角,未来视角。
      黄色文明的古代,皇帝想的是皇朝的家天下,百姓想的是家族的传后世,人们都认为天无尽地无尽,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少有人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文化的近代,人们从皇帝手里从列强手里,夺回来了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但人们依然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依然很少有人思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文明的当代,人们知道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生态环境不是没有容量限度的,人不仅考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考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山西是中国的缩影,中国是世界的缩影,因而山西的意义,就具有中国的意义也具有世界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看,《读懂山西》就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不仅解读山西而且解读中国解读世界的视角和思角。

    李景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