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踪墨痕

原平农民散曲社兴起折射的农村文化自觉

  原平农民散曲社成立于2008年8月。
  2009年山西黄河散曲社《当代散曲》第九期杂志为刊登原平市农民散曲作品开辟了《曲进乡村》专栏,并加编者按说:“农民创作散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尽管他们的处女作水平有限,但它总是散曲界的一件新生事物,是散曲这一奇葩在农家田野散发出的第一缕清香。我们祝愿这一缕清香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广阔的原野。”十五年来,曲进乡村如春风般吹遍了原平城乡的山山水水,它在人们的好奇、怀疑,甚至嘲笑中一天天发展起来,创作队伍由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0余人,社员遍及全市十五个乡镇的一百多个村庄社区。

时代召唤“曲进乡村”

  原平农民散曲社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赋予新农村的产物。改革开放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舞了农民追求精神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赞美新生活的热潮涌动中,散曲不仅靠高雅的文学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它所具备的通俗、易懂、诙谐、顺口等特点,也紧紧地抓住了农民诗人的心。在退休教师王文奎的带动下,一支散曲队伍在原平的山乡村庄出现了。王老师注重挖掘人才、培养骨干、想方设法提高大家的创作积极性,同时创办《田籁之歌》小报和《农民散曲》社刊作为社员发表作品的主要阵地,定期举行散曲研讨和知识培训,还从外地请来名家授课辅导,使农民作者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境地。一个作者这样写道:“写诗写曲迷心窍,三餐饱饭嚼诗道。痴迷半夜背宫调,全家老少都嘲笑。做梦也么哥,清醒也么哥,酸甜自有心知道。”(王云飞【正宫·叨叨令】)。把散曲创作的苦乐酸甜和盘托出,反映出农民诗人的执着追求。
  十五年来,散曲社陆续自费编辑出版了《兴农曲》《铁血丰碑》《农民散曲选》《田籁之歌》等10多部诗歌散曲书刊,免费发给群众阅读。
  2015年11月,原平农民散曲社在第三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上被授予“全国乡村文明建设十佳单位”称号;2017年4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原平市“中华散曲之乡”称号。
  如今的原平农民散曲家们,挥汗田垄间,扎根山水间,耕耘黄土地,播种散曲苑,天天收获着好心情。一个作者满怀豪情写道:“牵牛拽马老行家,种麦撒葱栽过瓜,瞅空轻描诗穗花。不图啥,一半儿辛劳一半儿雅”(【仙吕·一半儿】)。王文奎老师生前曾情不自禁地放声吟诵:“民歌体,曲式裁,放声一吼人人爱。原汁原味原生态,呀!咱百姓也把风流卖。”

放歌田园曲,唱响主旋律

  中华诗词学会领导在考察原平农民散曲社后指出:原平这块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散曲文化积淀……出现了振奋人心的“农民散曲现象”,这些散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写,写农民”的本色散曲。能让人感受到吹过沟沟壑壑的风,流过春夏秋冬的景,麦米黍豆的清香,五谷丰登的喜悦。能感觉到皱皱的皮肤,浑浊的眼神,酸臭的汗味,纯朴的心的跳动。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和正能量的冲击,让人振奋,让人感动。
  一是反映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王银章的【正宫·塞鸿秋】:“金秋十月菊花帅,燃红城里烧山寨。滹沱河畔一枝怪,芬芳飘到云天外。诗农一起来,相互传帮带,咱农民,决心下定还诗债。”正是农民这种对新农村富裕生活的情感流露。连对农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只知道有果农、菜农、棉农,现在又出现了“诗农”。旧社会农民还不完的是阎王债,现在农民还的是“诗债”。真叫人无限感慨!
  二是用散曲表达对惠农政策的感激之情。王银川【正宫·叨叨令】《俺村浇地不收费》就是出自内心的自然流露:“俺村浇地不收费,村民喜悦得实惠。满渠肥水浇田地,禾苗万亩吐新翠。快乐也么歌,快乐也么哥,你瞧:李三乐得满眸眸泪。”这些曲句由心而出,既富有曲的韵味,更无丝毫雕琢之痕,不能不说这是农民的肺腑之言。在农民眼里,哗哗欢畅的水渠是那样的“满”,碧莹莹的水是那样的“肥”,是没有种过田、浇过地、更没有因浇地为交电费发过愁的人所难能感悟到的。也只有农民才能乐得“满眶眶泪”。
  三是对美好富裕生活的赞美。何然然的【正宫·塞鸿秋】包饺子:“葱花肉馅油盐拌,揪团白面捏成片。包成饺子排排站,沸腾锅里团团转。一锅美味餐,成了家常饭,如今的日子人人赞。”将目光从田野移至厨房,描绘出与众不同的山村别样风景,同时表达出对富民政策的感恩情结。
  四是用散曲对某些不良倾向的抨击。李千里【正宫·塞鸿秋】骗婚奇事:“山沟沟娶进新媳妇,嫩生生脸蛋彤云布。贴身身外套牛仔裤,满街街喝彩人钦慕。几叠票票拿,偷奔他乡路,闹心心苦处与谁诉?”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好不容易娶个媳妇,却遇上了骗婚,最后落个人财两空,能不闹心?再如邢登科的【正宫·塞鸿秋】无题:“一来请帖心慌跳,内心烦躁强装笑。巧立名目将钱要,母猪下崽邀你到。谁人兴此风,烦恼谁知道,这场公害如何告!”此风越演越烈,老百姓不堪重负,真是该管管了。
  五是民歌俚语入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活力。马卯连的【正宫·叨叨令】植树之歌:“山坡坡栽树一排排队,绿茵茵合了民心心意,雨丝丝滋润圪梁梁地,桃红红染了槐花花味。爱树也么哥,绿化也么哥,青山醉了心窝窝醉。”这是一首民歌化的妙曲,合成一组和谐的交响曲。让原平成为散曲与民歌结合的散曲之乡。

农民散曲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农民散曲社文学创作活动以精神文明实践为宗旨,以文化服务为中心,实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由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发展为群众自觉参与,自愿加入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逐步走出一条有引导、有带动作用的典型示范路子,在振兴乡村文化、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有人说:原平农民散曲作品,至少在三个方面超越了历史上的作品。一是在题材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歌颂当代农民美好生活,跳出了“吊古伤怀”“才子佳人”、离愁别恨的题材窠臼;二是在格调上,鲜明地体现了当代农民热爱家园、勤劳致富、快乐怡然的美好情怀,不落入“愤世嫉俗”“徘徊惆怅”“怨天尤人”的颓唐境地;三是在语言上,更加活泼地运用农家土语和时代新语,爽朗上口,跳脱自如,直表心声,摆脱了“引经据典”“强说新愁”“欲说还羞”的陈腐气息。总的来说,原平农民散曲作品植根群众、脱胎劳动、敢于创新、处处释放着拥抱时代、讴歌生活,陶冶情操、滋养心灵的正能量。
  原平农民散曲社的兴起,为我们走出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路径,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是“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培养发挥乡土文化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效果要好于灌输式的“送文化”,把新思想和新风尚播种到农民群众心坎,让乡土文化人才成为生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蔓延发展。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组织几支文艺队伍去送几次演出。
  二是如何让群众参与进来,必须符合群众口味。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避免“干部讲、群众听”的说教模式。原平农民散曲社的发展壮大,正是顺应了当地群众的地域文化特征。他们在田间地头经常组织“赛诗会”,传统节日张挂散曲作品进行展示交流。群众便于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三是正确引导和鼓励支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原平农民散曲社发展过程中,宣传文化部门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为散曲社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并邀请全国散曲界专家多次到原平调研,和农民散曲社的社员们共同交流,并搭建平台走出去,获得“中华散曲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农民散曲社社员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水平越来越高,也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进来,实现了健康良性发展。

邢晨 郑福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