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法院文化

我给师兄颁个奖

  

李程
师兄

  2004年,我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从此与法学结缘,也与我爱人郑吉喆结缘,恍然已快20年。朋友们总打趣问,你们是谁追的谁?
  我俩都是辽宁人,他比我高一届。他是老乡师兄,当时学校的“风云人物”。我总能在校园看到他的身影,健步如飞,疾驰而过,不是竞选学生会主席,就是参加辩论比赛、学术讨论会。
  有他在的地方,我都不自觉地会去捧场。
  看他在辩论赛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从法学说到社会学说到经济学;专程去听他为我们这些低年级学生讲授的考研辅导……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现在想想,八成跟当时的“信任积淀”脱不了干系。

同事

  郑吉喆毕业后,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次年,我也面临着职业选择。
  我们打了一个很长很长的电话。他跟我讲了很多,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一中院吗?我在学校做法律援助时,给一个农民工代理案件,就在一中院。那个案子打赢了,法官表现出的极度专业和耐心打动了我,这是我向往的职业生活。”
  我拒绝了律所、公司的邀约,也报考了北京一中院并顺利入职。我们的办公室紧挨着,我和他从师兄妹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起加班,一起探讨案情,一起辩论。
  2013年,他由一中院调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调动后的那个国庆节,他向我表白了。表白的礼物是一个水果花篮,菠萝串做装饰、西兰花垫底。

知己

  周一到周五是他的“法定”加班时间,早上6点出门,晚上10点到家。周末是他的“居家”加班时间,他在家改判决,我带孩子出去玩,我们快回来时,他做饭。
  很多亲戚朋友不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经常问我,他怎么能忙到这种程度?
  后来,我被遴选到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督察室工作,深知每一个案件必须非常细致才能不出任何纰漏,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过关。这种认真,他做到了。
  我在审判岗位工作多年,知道精品案件的审理不是就案论案,要从不同的案件中发现前沿性问题,去延伸性思考和研讨。这种热忱,他做到了。
  正因为如此,他被评为司法业务标兵,他的文书评比获得一等奖,他的庭审被评为全国优秀庭审,他的调研成果被转化发表,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参加香港城市大学结业仪式……我都发自内心地为他开心。

颁奖

  我至今难忘的是在北京法院优秀裁判文书表彰会上,主办方巧妙地安排我成为他的颁奖嘉宾。
  我念着给他的颁奖词,已然熟稔于心:“……判决论理部分不仅能体现审判的公正、公平与公开,更为社会公众开了一堂生动具体的法治实践课……渗透了法官的人文情怀,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是一篇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俱佳的裁判文书。”
  我心里激动和自豪着,我想这种温暖的肯定,让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让我们这对法治“双职工”充满前进的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