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雷(1939—)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在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指导帮助下,对徐继畬及其《瀛环志略》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于1975年出版了《徐继畬及其〈瀛环志略〉》。1989年,由任复兴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版,并于次年在中国出版发行。
德克雷笔下的徐继畬,与我们国内研究者的角度、文风以及关注点都有所区别。但有一点却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那就是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把徐继畬向美国和西方全面推介的外国人,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计时间、不为名利,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我们不妨从他的这部专著中撷取一个章节,看看他笔下的徐巡抚是怎样从家族出发,一步步走上大清的政治舞台,并认真而深刻地感知中国之外的世界。
青年时代的徐继畬,目睹着汾河岸边喧闹的商业中心的繁忙景象。在这里,大批中国出口商品在聚集和转运往北方:一箱箱福建的茶叶———花茶、家茶和砖茶、丝绸、南京本色布、果脯、漆器。还有从莫斯科及其周围的迈泽里特斯基、马斯罗夫、卡诺沃依换回的呢绒、平绒、荷兰羽纱、亚麻布、皮革、羊羔皮、松鼠皮,水獭皮、猞猁狲皮和麝香。汾河两岸的各城市里,这种从事国际贸易的字号林立。在平遥、太谷、祁县,设置着驰名的一些山西票号的总号。它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书信行、商业邮局等也随之兴盛起来。
在山西老家,徐继畬继承了其绅士家庭的思想和抱负。经过许多世代,徐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并传给徐继畬。在中国这种家族社会里,家风对个人确立处世态度、理想以及在社会上树立自己和家庭的形象,都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徐氏家族,定居到五台县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8代。明末清初关于徐继畬祖先的现存记载表明,在明末五台的徐族已殷实到足以使部分成员读书深造的程度。把学问当做谋求官职的敲门砖,这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理想。可是在明末,徐家对最高的学术水平与高级官职间的关系还不甚了了。清军入关以后,一位祖先从军,立了战功,徐家从此成为仕宦之家。祖先很早就支持满族征服者,这使徐家后来的士大夫们难以忘怀,引为骄傲。
徐继畬诞生前一个半世纪中,祖先们都公开表示效忠于新的统治者,并把求学作为进身的阶梯。尽管处于诚实正直有时并不一定是最精明的行为的时代,五台徐族却信守着忠诚老实、助人为乐的非同凡响的传统。徐继畬的祖先中出过一些中级官员,有管理粮食的储运,有从事地方事务管理和镇压土匪。尽管他们安居乐业并且有发财的良机,然而一切迹象表明,这个家族从来没有暴发起来。
徐继畬的祖父徐敬儒,首先在“笔耕生涯”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继畬的父亲徐润第也十分刻苦地学习,幼年就表现出成为学者的极大希望。乾隆末年(1795),润第中了进士。在京城和外省担任过各种较小的官职后,润第于1820年返回山西,在晋阳、崞县和介休教书打发余生,在此期间仍潜心攻读他所厚爱的《周易》。他认为源于汉代的八股文,是使思维条理化和分析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观点至少在一定程度被他的儿子所理解。徐润第晚年长时间卧床不起,受到一位家庭医生的医护。这位医生因为实践“墨子之兼爱”而受到继畬的极大尊敬。润第是省内著名教师,学生们尊称他为广轩先生。1827年润第在介休谢世后,他唯一的儿子继畬收集父亲各种各样的文章,1831年出版了17卷的《敦艮斋遗书》。
继畬在家乡五台,在北京,很可能也在湖北度过他的童年,因为父亲曾在湖北任职。继畬的弟弟继畹孩童时期就夭折了。他只剩一个姐姐,现有的资料中关于继畬童年时代的记载很少。例如在《碑传集续集》中仅仅引用徐继畬墓志铭的内容,说继畬幼年早慧。父亲对他唯一的儿子寄予厚望,盼望他成为一个高级官员。因此,继畬从小就开始攻读五经四书,父亲详细给他讲解这些儒家经典。有好几年时间,他和别的几个孩子是在父亲指导下学习的。
还有一篇文章有助于了解继畬的童年。1853年,继畬为母亲的堂兄续克家写的墓表中说,自己童年多次到外公家,克家都要与他长时间座谈,询问学业,加以训勉。继畬有时还到克家的书斋中阅读他堆叠到天花板的藏书。他俩从早到晚讨论问题,继畬很折服克家的解释和论证。
这种与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有所不同的教诲,很有助于他后来折衷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形成。继畬每次都为那些闻所未闻的事所倾倒。作为新儒家,克家喜欢安徽桐城派二方的哲理。桐城派抨击汉学,强调现实内容,主张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运用于社会活动。克家谴责八股文体的无用。满腹经纶的克家在应试的“名场”失败后,曾经到全国各地旅游,无论走到哪里,总要买书,返里后闭门阅读。他笃学好古,工于诗词,熟悉历代王朝的历史。克家的行为方正端严,全族子弟奉为楷模。他还特别擅长于解决纷争。继畬最后提到这位舅舅十分爱才,常常资助奖掖聪颖的孩子。这就是继畬对自己童年所钦佩的长者的回忆。
徐继畬还回忆了在京的学习岁月。1853年徐继畬在山西平乱时,写了关于老朋友王秋宝的短文。小时候与他同学数年的王秋宝,后担任山西平阳的训导。1853年初秋叛军攻破平阳城后,秋宝和幼子殉难。“回忆丁卯、戊辰间(1807—1808)”,继畬写道:“余与秋宝同学京寓,读史、汉、八家古文,初执笔学为八比文。两老人得暇互教之。先君子为批改文课,讲授经义则先师为多。寒夜篝灯,高吟互答,恒至夜半。先师卧而听之,甚以为乐。忆之忽如昨日事。”此后不久,1810年继畬16岁时结婚。他与妻子情意甚笃,共同生活了36年。尽管妻子没有生育,可是在她生前继畬不愿纳妾。
有一点资料涉及到继畬后期的教育。在他20岁前,一个叫周稚圭的也教过他。数年后,继畬在翰林院旁听时,在长安拜访了周先生,以继续他的学业。周母90大寿时,继畬送的寿屏中提到,当时周稚圭在“边裔莞瘠,民徭错处”的广西(后来,徐继畬也被委派到这个省)担任布政使,他严惩贪官,宽厚抚民,使当地政洽人和。
徐继畬为准备参加政府考试而接受的早期教育,对造就这位年轻人的处世态度、理想和求知欲望有着明显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他也在山西和北京形成了广泛的人际关系。他受父亲这位陆王理学的信徒教育多年,对新儒家的这个支派也是厚爱的。
虽说王阳明的学说后来衰落了,但是他抛弃抽象的空谈,从实践的高度,献身于探求解决基本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忘我精神,有力地影响了19世纪初儒家的一个维新团体。王阳明强调真挚的意图以及用具体的对策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只对关心社会问题的少数人具有吸引力,其中有些是当时最优秀、头脑最清醒的人。他们不赞成新儒家枯燥无味的“考据”,指责这与现实缺乏联系,不注重社会功用。这些人赞成王阳明必须探求事实的主张,但是在信息具有实际的含义之前,要使其内在化并与人们的情感协调起来。只有这样,信息才会变成知识,从而导致有效的行动。处在明朝多事之秋的王阳明,是一个务实的儒家官员和军队的领导者。徐继畬在北京期间,王阳明的知行统一观为他对各个王朝崩溃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染上了浓重的色彩。
如前面所说,徐继畬还接受过墨子学说和桐城派的思想。至于年轻的继畬还从哪些代表近代儒家学说的知识扩张的环境中汲取了影响——例如颐炎武和考证学派——依然是个秘密,其中一部分只能根据他后来的忠诚和学术著作来揭示。不论出自什么原因,徐继畬的学术生涯有着折衷主义的鲜明特点,突出的一点是能够把传统的和儒家思想的形形色色的成分和从中国文化范围之外的世界接收的信息几乎是天衣无缝地揉和在一起。
嘉庆十八年,徐继畬在19岁时考中了举人。可是此后13年,直到道光初他父亲逝世前一年的1826年,他才考中进士。关于他这段时间生活的资料还没有找到多少,不过他必须更为刻苦地学习,以准备参加国家最高水平的考试。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尽管没有提到他曾名落孙山,不过,这或许是他一生中失意的一段岁月。
31岁的徐继畬参加最后一次会试中了进士,在朝考中又名列第一。经过皇帝召见,他荣幸地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继续他的学业。1827年父亲逝世,按照守孝制度,他返回山西较长时期居丧。
回到翰林院以后,再次经过考试,他被晋升为正七品的翰林院二级编修。在京城的翰林院期间,他与姨姨的儿子、表兄梁问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与梁是童年的朋友和同学。继畬成了一个学者,而这位表兄却继承祖业,开了砖瓦窑,虽说问青也曾从师于继畬父亲,并接受过王阳明的思想。梁问青在北京郊区开设的砖瓦窑,专产精良砖瓦,供内廷和皇陵使用。1826年继畬入翰林院以后,问青就让两个儿子拜他为师。1833年继畬须从北京往长安,因他无钱备车马,问青就给他提供车马和长途旅行的费用。继畬难忘问青这种厚意,多年之后写道:“君非绌于聪明者,特以改业废书,不及于词章之学。至其器识,则余所见士大夫中,能如君者未易一二数也!”
徐继畬在翰林院的社会联系,对他以后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迹,有决定性的意义。除增加了他将来在官场的晋升机会外,还使他成为很有权势的满族大臣穆彰阿的门下士。穆彰阿是道光皇帝童年的好朋友,当时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1834年穆彰阿母亲80大寿时,继畬写了一篇祝寿序文。文中提到他到各地游历半年回到北京,曾到穆彰阿邸宅拜访。进而提到1826年入翰林院以后,“夫子(穆彰阿)不以为不才而进之,受知为最深。”这种亲密的关系,将证明对重视私人关系的清朝官场内徐继畬担任的角色,有着决定性意义。
1836年,徐继畬离开了仕职10年的翰林院,补为陕西道监察御史,级别为从五品。尽管他任御史不到一年,却有几篇奏疏颇得道光皇帝重视。他提倡简化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程序,建议皇帝与大臣间要有较亲密的关系。他的这些建议旨在克服文牍主义,削减书吏权力,使皇帝从过多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他和大臣们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处理关系到国家机构和秩序的重大事情。徐继畬主张改革关系到广大普通百姓的盐政管理,列举了山西一塌糊涂的盐运状况,提出了合理的分配办法。徐继畬还弹劾了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官,指控他们向老百姓科敛过重。道光皇帝被徐继畬这种思想和行动所打动,把他召进皇宫。在谒见中,道光皇帝向徐继畬询问关于帝国事务和老百姓疾苦方面的问题,徐的应对使道光皇帝感动得“至为流涕”。徐继畬坚决反对19世纪中国许多官僚缺乏责任感的态度,大胆地面向清朝政治机构明显的机能障碍。道光皇帝对他奖勉有加。
道光皇帝在召见徐继畬的第二天,就缩短了他监察御史的任期,提前委任他为广西浔州知府。通常,监察御史需任满3年。他穿着从四品衔的官服,补服前胸和后背绣雁,冠顶上镶着天青色顶珠,颈上挂着红珊瑚朝珠。这位年轻的官员就是这样登上了清政府的晋升阶梯。
作者1967年生于山西五台县,198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著有诗集《无暇爱恋的时刻》《过往的乐园》、散文集《尘世笔记》、文言人物传记《文朋列传》、山西廉政文化丛书之《破冰醒世徐继畬》等。赋文作品有《地质赋》《太山赋》《亲贤赋》《山西安装赋》等。曾担任《长治市郊区历史文化丛书》《太山》《凝视亲贤》《阳泉家风廉吏文化丛书》的策划兼撰稿。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西文学院第三批签约作家。
徐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