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就业情况比较严峻,随之而来,高校毕业生的实习经验也成为各大企业优先选择的加分项。不知从何时起,实习前面增加了“付费”二字,付费实习的灰色产业链由此应运而生。对此,相关专家表示,付费实习违反的是诚实信用原则。提供假的实习证明,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也将导致劳动合同无效。
“病急乱投医”的实习 暗潮涌动的付费内推
“我的专业是学前教育,学校找的实习单位在外地,很不方便。自行实习的话,规定了实习学校的规模、出资500万、必须是公立幼儿园等,我找不到合适的幼儿园实习,才知道有付费实习这么一回事。”即将毕业的小郭表示。
6月13日,记者采访郭女士所找的实习中介了解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实习单位所开的实习生证明价格不同,普遍在3000元—6000元之间。“在我这边主要是能开具实习证明,不需要你实习,操作比较简单,你给我钱,我负责开实习证明。”实习中介刘三(化名)表示。
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实习期时长、实习单位地址远近、薪资情况、自己的学业计划等很多因素导致学生会选择付费实习。“我有考研计划,学校还要交毕业论文,时间很紧张,没有时间再去实习,只能托家里关系找个单位盖章交上实习报告,获得实习学分,不然我没办法毕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大三学生告诉记者。
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大多数网络平台禁止此类代办交易,如在淘宝上搜索“实习”“实习证明”等关键词会被屏蔽,提示“没有找到相关的宝贝”。在闲鱼上搜索“实习证明”,会出现“作弊造假属违法”的警告提示。网络平台已屏蔽相关产品,商家通过模糊关键词继续卖,不少商家都贴出了实习的资源,商家大多都标注“内推/名企/远程实习”等标签。
记者咨询了几家付费内推中介,“阿某巴巴远程实习15000元、普某永道21000元,奥某20000元等”,这是中介报出前往相关公司远程实习的价格。面对如此高价的简历,竟还是有一定市场,总有学生想要“走捷径”。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实习经历是找工作的加分项,在行业头部企业的实习经历甚至可以成为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共识。“朋友圈就有名企内推中介发布的广告,身边也有同学去咨询,想着考研就业两手抓。”一王姓同学告诉记者。
付费实习有悖于诚信 假证明或致合同无效
大同市云州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协委员告诉记者,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高额付费实习的消息屡见不鲜,而实习机会往往会明码标价,随之产生诸如中介半路跑路,实习证明造假,想退费却陷入合同纠纷等问题。还有造成学生被坑害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对此,该政协委员表示,付费实习的行为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用金钱取代了公平,抬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扭曲了实习的性质,影响和扰乱了正常实习秩序、企业选人用人秩序,催生了实习骗局,带坏了社会风气,严重的则属于民事欺诈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个别中介机构或个人声称,只要付费,就保证拿到内推实习录取通知或实习职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实习逐渐变味,负面乱象层出不穷,急需加以规范和整治。
6月13日,盈科律师事务所孟律师告诉记者,以代开虚假实习证明交易,可能出现商家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公司、企业印章的违法行为,大学生明知商家存在以上行为,仍然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实习证明文件,使用假的实习证明,这些环节都涉嫌违法。如果学校一旦发现学生实习证明是假的,可以通过延迟发放、收回或注销毕业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惩罚。而若学生提供假实习证明,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一旦发现,这种欺骗行为将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即便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也可解除劳动合同。对于考公的同学来说,本身政审就很严格,若审查发现提交了虚假实习证明,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处罚。
付费实习成为其捷径 破除需形成合力监管
付费实习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实习也难的现实困境。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付费实习则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捷径,并逐步发展成为灰色产业。
如何破除付费实习灰色产业链?
孟律师认为,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严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因此,付费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对于大学生实习管理的社会秩序,属于行政法规禁止的行为。”
针对付费实习灰色产业链乱象丛生的问题,业内专家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监督部门,加大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和治理力度,整合教育、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职能职责,形成监管合力。应建立官方实习平台,汇集实习岗位、求职需求等各类实习资讯,严格审核实习信息发布的真实性、有效性,实习单位的正规性、合法性。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大学生开设实习相关课程,讲授实习面试经验、简历优化课、防骗等课程,引导大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理性看待付费实习,避免上当受骗。
本报记者阎建军 见习记者王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