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常坐办公室的人来说,登高爬低、徒步远行确是一种考验。但成荫茂密的绿树、远近错落的山峰,山泉与瀑布肆无忌惮的流淌,以及鸟鸣、风动的声音却是少见的。回到住处用餐,大家依然兴奋,感觉那些如画般的景色仍在眼前。突然就有人说,石膏山,到处都是龙!龙?想一想,确是如此。一进景区,就是“卧龙广场”,明显是新建的。广场上矗立着“龙墙”,展示着历朝历代名家所书之“龙”字,据说有2012个。另一侧的一排石柱,雕着各种形态的龙,大概是609种。这些数字有什么含义?不太清楚。也许设计者是有说法的。所住的旅店是“卧龙山庄”。外墙全是石形立面,很有点山的感觉。似乎与石膏山自然的融为一体。这里最大的湖被称为“龙泉湖”,是沿山沟谷间的泉水溪流汇聚而成,后来建成了水库。这片太岳山上的水就成了一处风景。但是不是一直有水汇聚就成了一个问号。有人说,这些景点都是后来开发旅游新建的。那么,与龙有关的地名也就是新起的了。
新起的名也是名,是现在人们的命名意愿。人们喜欢并尊重“龙”,就会用“龙”来命名。不过,了解情况的人说,石膏山本来就有很多地方的名字是与龙有关的。以大家住的卧龙山庄来说,并不是凭空想象出一个“卧龙”的词来命名。这一带被称为“龙吟谷”景区,是人们叫“龙窝”的地方。当地人也称其为“龙潭”。称“窝”,言山之形状,称“谭”,因其有泉水汇聚,从山顶流下又潜于地底。常有水潭露出地面。显然这“龙窝”,或者“龙潭”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有文化的人描述龙吟谷,说它“山行成龙脊,泉流成龙吟,树摇成龙须,洞深成龙窝”。这当然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大地虽然以自然的法则形成,但也是中国人内心愿望的“艺术”表达,是艺术对自然的再现。用“意象”这样的词来解释应该是很准确的。石膏山,山像如画,意蕴无穷。
人们就开始说在石膏山发现的以龙为名的地方。龙吟谷的“谷”是太行山脉的一个断裂带,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据研究者说,这一带的裂谷已有20万年以上。不过,人们更关心的是其地貌形势,以及具体的地理方位。在龙吟谷的谷口就有一处“龙报”,据说是众龙“报到”之处。“龙报”二字就刻在一通石碑上。在龙吟谷西侧的峭壁之下,有一处“龙凤洞”,外高内低,洞口有两块从天而降的巨石,一前一后。洞外是峭壁,高可数丈,上面全部是龙麟一般的石块,人们称之为“龙麟壁”。龙麟壁环绕的是一块开阔的平地,据传是神龙起飞之处。在龙麟壁下还有“龙母洞”,传说是龙母盘踞的地方,常有各地之龙来往。龙母以慈悲为本,造福百姓,惩恶扬善,育子有方。龙吟谷还有这一带落差最大的瀑布。山水层层跌落,在一处形成水潭,然后又再次倾泻而下,跌落至更深处。其势如青龙飞腾,人称“青龙瀑”。不过,要说壮观的话,还得是“黄龙瀑”。在龙吟谷的最深处,一条瀑布从几十米高的谷口飞泻而下,跌入“黄龙潭”。潭面是落水冲击掀起的巨大水浪,水声隆隆,水雾弥漫,整个瀑布如龙飞至。在龙吟谷的绝壁之上有一个山洞,被人们称为“龙子洞”。借一条悬空的栈道可以通达。不知为什么要称这里为龙子之洞?应该也是有原因的。龙,似乎不是天界的神灵,而是人间的神化。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社会与相应的伦理形态,以及像山脉、飞泉一般的形象。龙是人间的期待、自然的造化,是心灵的寄托,更是人们的一种想象。
二
这些以“龙”为名的地方,有的是以其自然形态得名,有的是人们的附会想象。总之它们都以“龙”来命名。而石膏山也就被视为是一处“龙”山。据说在石膏山的最高处,可以看到其南是由横卧的五座山峰连绵而成。远远望去,这五座山就像人的五指,伸向不同的方向,没入远方的云雾之中。如同五条抑扬腾挪、伸展飞动的龙,在天地相连间蜿蜒而去,与更远处的白洋河相接。人们称这一带为“五龙壑”。很可能这就是石膏山被视为“龙”之窝的重要依据。当然,这也是由山势想象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愿望的客观化、自然化。山,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物象;想象,使山拥有了灵魂。
石膏山不远处,汾水与浍水之东,有一座“塔儿山”。古人称之为“崇山”,是夏人的祖山。崇山之西北向,有一个叫“陶寺”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大型远古都城遗址。其中有宫殿、宫城,大城与小城,还有众多的陶器、石器、玉器、漆木器,以及青铜器、礼乐器、文字,还有手工作坊、居住区、仓储区、管理区、墓葬区,以及大型的观象台遗址等等。人们认为,这应该一处对应着史籍所记之“尧都平阳”的重要遗址,是华夏文明形成的考古实证,是“最早中国”的实物遗存。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早期大墓中的数件陶制龙盘。大致来说,这些“龙”彩绘在彩陶盘中,从盘中心底部盘旋而上至盘沿。其口含有植物,其身盘卷向上,似乎是从“下界”——很可能意喻着人间向天界的飞升。这些龙形彩绘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龙核心价值的根祖。也可以这样说,它们证明在尧的时代,中华文化中关于“龙”的价值含义已经奠定,显现了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研究者认为,陶寺龙盘中龙口所衔的植物应该是一种具有“致幻”作用的麻黄草。龙口衔麻黄草,体现了从世俗人间向神性天界转化的“换界”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谜幻”的状态。而龙正是这种通天功能的符号性象征。
三
龙并不是只出现在祭祀、祈拜这样的仪式中。实际上它已经演变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它是神圣的,是对人世的一种引导、拯救、护佑;但也是世俗的,是人们的日常,是左邻右舍,是日夜交替,是生命的繁衍与终结,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祝愿。龙在天界,更在人间。
龙是人间命名的神圣化体现。人们说,石膏山还有很多与龙有关的地名。比如龙王寺、乾龙观、腾龙阁、龙吟书院,以及二龙山、五龙石等等。我生活的城市就被称为“龙城”。据说是因为这里多出帝王。实际上被称为“龙城”的地方有很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所言之“龙城”,指的是当时右北平郡所在地卢龙城。有一年去柳州出差,发现这个遥远的南方城市也有一个熟悉的别称——龙城。因为柳江穿城而过,其状如同一条飞动的龙。常州也被称为龙城,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地形像龙。我所在的城市还有被称为五龙口的地方,是一处众水汇聚之地。有一条街就被名为龙城大街。还有被视为具有神性的山——龙山、天龙山。生活中,龙是无处不在的。一个地方没有被称为“龙”的地名是无趣的。即使没有地方被称为龙,肯定也会有很多人用龙来起名字。龙是人们起名时常用的好字。我认识的作家就有蒋子龙、刘醒龙。影视明星中也有李小龙、成龙等等。
龙也成为人们祈福的对象。石膏山的龙王洞,很可能就是最具民间影响力的所在,是附近村民逢旱祈雨的地方。一旦久未降雨,庄稼的生长受到影响,附近数十里的人们就会抬着供品,举着杏黄旗,敲锣打鼓地汇聚在龙王洞前。领头的灵官,要在脸上描绘脸谱,举着花枪,拿着镇符,赤身露臂来驱赶旱魅。还要选一对童男童女,由德高望重且岁长者带着向龙王献祭。人们跪拜行礼,祈请龙王体恤民疾,赐降甘霖。童男童女要在龙王面前“请水”。他们进入龙王洞,把泉水舀出来,恭敬地举过头顶。似乎雨水会从天而降,浇灌干渴的田野。“灵得很!”当地的研究者十分肯定地说,只要祈雨,龙王就会给老百姓降雨。有时候人们还没有下了山,雨就下来了。仿佛他就是其中的一员,在龙王的呵护中获得了希望。
龙也成为一乡民众聚会、竞赛、表演的内容。不论是怎样的节日,龙从来不会缺席。在南方,水道纵横,赛龙舟成为最典型的活动。不过,在我们这样的北方地区,没有那么多的水。虽然也有赛龙舟的活动,但人们更热衷的是舞龙灯。不知道石膏山这一带的舞龙灯是什么情况,但少年时,每到正月十五,县城就要“闹红火”。全县各乡各单位都要组织排练,参加十五的大游行。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就是要看耍狮子、舞龙灯。哪个乡——那时还叫公社,没有选出一个不错的龙灯队是很丢人的。连个龙灯也没有!言语间很是轻蔑小看的意味。但龙灯也不是好舞的。首先要做得好。既要有龙的气势,还要好看。感受不到龙的精气神就很乏味。但把龙做成凶神恶煞的样子也不行。那不是龙,是“煞”。龙是亲切的,可亲近的,甚至是可依靠的,不能让人一看就害怕。龙灯做得好还不行,还要有好后生来舞。力气大,技巧好,能配合,长得还要精干。舞过一圈后,后生们就会从龙灯里出来喘口气。这时他们的身材、相貌就会完全暴露。那时影视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看别人表演也是一件稀罕事。人们不认识所谓的明星,但知道舞龙的精干后生。当然只知道是哪个乡的,身材相貌如何,并不知道这后生叫什么、姓什么。小姑娘们会悄悄地盯着中意的后生,眼珠发光,直勾勾地,眼神也随着他的行走移动。一声鼓响,人忽然就不见了。后生们已经把龙灯顶起来,随着鼓点舞动。龙头忽上忽下,左右移动。有时还会伸向人群摇头晃脑。人们就啊地大叫,向后躲闪。龙身则随着龙头前后进退,或者绕着街道旋转。舞得好的就会转得飞快,看得人眼花缭乱,心旌摇荡。那鼓声就在十五的夜空中回响,直到夜深。新的一天就在这鼓声中随着龙灯的闪烁悄悄地来到了。大地并没有沉睡,正享受着人间的欢乐。
杜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