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法院文化

笔墨带给我的感悟

  2018年,从未接触过笔墨的我开始学习书法,这个爱好为我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道理。
  我的书法老师说,写字是纤毫之争。
  在临习楷书的最初,关于如何把字形写得像,老师曾传授了一个叫做“红笔改”的秘籍。它需要仔细地观察原帖,然后用红笔把没有写像的部分改出来。这是一个快速提升眼力、改善惯性的好方法,虽然非常磨人,却非常有效。
  每当只是把练习和原帖对比着看看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写得还不错,但当老老实实地红笔改了之后,才会发现之前是多么高估自己,有那么多的细节做得不够好,有那么多的空间没有观察到。
  六年多的书法练习培养了我“入微”的习惯,并自然而然地用到了工作之中。2019年下半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始探索和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工作,机缘巧合,我成为了院里的第一位“测试员”。
  无纸化办案的核心就是通过审判系统程序改变之前的纸质案卷的审判流程,而作为一名测试员所需要做的就是把两者一一对照,做好“红笔改”。
  从案卷条目的梳理到阅卷系统的优化,从电子送达的使用到电子卷宗的归档,我把自己在测试中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列成表格,再逐项提出优化建议反馈给技术部门。
  通过不断地测试、沟通和改进,我看着表格中所列的条目被逐项划去,切实地感受到审判系统在逐渐地成长和完善。我想,以纤毫之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总能有所收获。
  吴昌硕曾有一幅篆书匾额,写的是“能婴儿”。
  “能婴儿”来源于《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专心致柔,能婴儿乎”。整个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我在每个阶段都写过不同的碑帖,开始的时候总觉得每一个帖都没写够没写好,又要开始下一个碑帖的学习,心里总觉得放不下,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焦虑。
  后来,当学习到小楷,临习赵孟頫的《道德经》时,想起老师曾说过,要学好每一个帖,就要在开始的时候归零,不管有过怎样的经验,都要像童子一样,从零开始,心思单纯,下笨功夫。
  我心里就觉得找到了答案,只要每一次的临帖都认真对待,好好完成,那么再出发的时候就能好好放下,不再焦虑担忧。
  2020年7月,我离开工作了23年的行政审判岗位,到少年家事庭从事家事审判,当时心里也曾有过迷茫和难过,但那时我想到了“能婴儿”,就豁然开朗了。想到在行政审判的路上,我曾经认真审理过每一个案件,仔细对待过每一项工作,是有精度有成绩地完成了这一程,于是告别的脚步也就变得轻盈。
  之后,在一年多的家事审判工作中,因为有了“归零”的放下,也就让自己有了扩容的空间,能快速适应纷繁复杂的家事案件审判工作,带领团队圆满地完成了审判任务。我想,以童子之心用功对待每一件事,就会不留遗憾。
  初唐的四大书家里,我觉得最难临的是虞世南。
  唐代的张怀瓘在《书断》中曾评价虞世南“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非常安静,气息平和,有虚静出世之感,他的字与当时几位书家的风格都不太一样,欧阳询严谨,颜真卿宽博,褚遂良多变,而虞世南则是君子气象,他会把字的大部分空间留出来,一笔一画自然地谦让,“蓬蓬然得春夏之气”。
  临他的字,能明白什么是含蓄内敛,什么是外柔内刚,如同少言的谦谦君子,不说太多的话,又都尽在不言中。
  每每临习虞世南的字,总是感慨里面所蕴含的品质与自己所从事的法官职业要求很像,有正气,有智慧,知进退,也有底线。
  每当在繁重的审判工作中感到焦躁时,我总会想起《孔子庙堂碑》,它就像一剂良药,让我能恢复冷静和内敛,客观平和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用法官智慧依法处理好每一个案件。我想,以彬彬君子之心来对待法官工作,终能不负使命。
  无论我们选择学习哪一门技艺,当真的深入之后,都会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随着时间地积累,增长经验和智慧,最终惠及工作与生活。

  作者: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姚倩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3期

  • 第2024-06-06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