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黄河谱安澜,生灵世代苦夹甜。6月16日,“黄河岸边有人家——《肥沃的黄河滩》新书分享会”在太原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山西省原副省长张平,诗人、书法家李玉臻等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受邀出席活动赏读并点评。
几千年来,黄河滩上不知发生了多少传奇的故事,黄河两岸不知经历了多少悲壮的事件。段艾生创作的《肥沃的黄河滩》以地处黄河岸畔的北韩村风雨飘摇一百年为主线,北韩村几经兴盛衰败,村民在不屈不挠的反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中,在数不尽的坎坷和挫折中,最终盼来了好日子。钢筋铁骨,正直的韩成根;奋发读书,矢志不移的韩石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韩六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韩黑虎……长达一百年的村史变迁,是黄河儿女倔强不屈、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悲壮史话。
《肥沃的黄河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讲述中国重要历史进程中最朴素的庄户人家的变化及农村的变革,该书作者段艾生,1960年出生于山西新绛县,1978年参军入伍,1988年转业到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报刊媒体发表杂文、散文、中短篇小说及新闻报道、理论文章一千余篇。由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出版《创业者的52个黄金理念》和《创业者的100个误区》两部专著。其中《创业者的100个误区》被中宣部等九部委列为全民读书推荐书目。《肥沃的黄河滩》是他的退休文学“三部曲”之一,分为上下册,逾五十万字。《肥沃的黄河滩》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活动现场,段艾生被众多太原读者围着合影、签名。
“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但我受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影响很深。我不认为文学应该远离政治,不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人文、人生应当与作品特定的政治背景、政治环境、政治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我认为,文学与政治作为任何国家、任何政权、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会渗透到、濡染到各个时代、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当中。任何所谓远离政治的‘纯文学’,是会‘缺钙’的,是会得‘软骨病’的,是虚的、是飘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热烈的气氛中,段艾生向大家娓娓道来:“我不是很懂文学,但我是一名中共党员、一名中国公民、一名炎黄子孙和黄河小子,我的人品和作品,就是要讴歌我们的祖国、民族、人民以及新时代!”
“我觉得段艾生小说里的想法是非常独到的,而且他自由洒脱的状态是让我感到意外和惊讶的,我对这个小说最大的好感就是段艾生虽然是一位工作多年的法官,一名公务员,但是我觉得他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有一种极其自由的、放松的状态,他在小说的开头所写的语言,叙述的那些情节可以说都是挥洒自如的状态,这种状态给我一种天然的好感。”
活动中,阎晶明与读者分享对这本书的见解:小说的辨识度是很难实现的,人们很难从众多的小说里面发现某件作品的独特性,这部作品扑面而来的地域风情,能够让读者第一眼辨识出来这是他写的而不是别人。以及在小说里面大量使用的方言领域,使得地方性的文化辨识度明显,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别人有不重复的色彩。
“段艾生作为我的学生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就是说话少、学习好,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我后来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是个法官,他说要写小说,过了两三年以后,他给我拿了六本书稿,三部长篇,这是他的第一部,这本书全用的是新绛的方言,全是当地老百姓常说的一种话,非常粗糙,但是非常有劲,非常粗鲁,但是非常鲜活,全是粗话,但是又觉得很干净,很鲜活,很文学,没有什么流派,没有什么技巧,没有什么手法,就是浓缩在作者灵魂里的一种叙述,我看了以后对他刮目相看,而且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张平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如他在书评中所说,《肥沃的黄河滩》采用现实主义与新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采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高度融通、融汇、融合的元宇宙手法,将北韩村传奇的人物、故事、变迁,融通到龙兴塔下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融汇到黄河两岸的历史人文长河中、融合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
“每个作家一定是写的他熟悉的生活,我觉得段艾生对农村非常熟悉,尤其是对晋南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写的故事很生动、很形象、很感人。我看了以后,这本书从思想内涵的指向上来看,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乡村建设、农村建设,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玉臻则从另一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剖析,这本小说中写的矛盾、纠纷很复杂,故事很好看,但是希望读者除了阅读描写的故事以外,也可以思考山西村政建设的历史,深思这本书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次活动由作家出版社、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山西图书大厦、山西新华书店南宫店联合主办,希望通过此次分享会,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黄河滩上的百年沧桑、感受黄河儿女的顽强不屈、传承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黄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神奇的文化魅力。
山西市场导报总编辑韩锡璋应邀出席。
见习记者闫慈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