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诚谦
六月夏日,走进荷花园,一片花影重重,恰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含苞待放。在莲花池塘前,我驻足留步,静心观赏这一朵朵即将开放的花苞。眼前这一幕把我的心带到最近读的一本书的字里行间,里面飘出一股清新的墨香。最近在开展学习党纪党规期间,我阅读了《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传》,于成龙廉洁形象,就像永不凋谢的莲花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开了350年仍然栩栩如生;看着那出淤泥而不染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于成龙,今山西吕梁人,清顺治十八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开始,在多地任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和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于成龙上任第一站是广西罗成,他廉洁从政,亲民勤政,离开罗城时,窘迫到没有赴任路费,就在他出城时却出现了百姓“追送数百里”的感人情景。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致力于平乱缉盗、澄清吏治、发展生产,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深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称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听取大家汇报后指出:古为今用,以古见今,大家刚才提到《廉吏于成龙》我都看过,感到很有现实针对性,能够起到启迪、警示的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期间又强调“山西有个于成龙,他在为官时定下《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早晚对照,自我检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以身示范树立清风正气。”我在这次党规党纪学习中,通过读书,从于成龙的一生探究他是如何成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清粥”
于成龙为官期间,在生活上省吃俭用,在当地老百姓口中流传的“于糠粥”“于青菜”的轶事流传至今。康熙八年,于成龙升任黄州府同知。他勉励自己要“益励前操,至死不变”。当地有位叫鲁晟的举人,在回乡探亲期间,听百姓说官居高位的于成龙在家喝糠粥。鲁晟既好奇,又不信,于是专程跑到府衙探究“于公粥”。他看到于成龙家人端来的青白黄红琳琅满目的粥,心想:“这粥色香俱全,味道肯定妙极”,于是他端起来就是一大口。不料他被这粥噎得咽不下去,没办法把吃进的粥吐出来一看,原来是麸皮和谷糠。这下他终于明白了,这“于公粥”竟是地地道道的“于糠粥”。门房见状连忙解释道:“于知府为了节省口粮,救济穷困百姓,天天吃糠粥啊!”
一次,于成龙的儿子从山西吕梁来看他,当儿子要离开时,于成龙将家中仅有的一只鸭,一刀两半,让儿子带上在路上吃,当地百姓又称他为“半鸭知县”。于成龙为官期间,省吃俭用,省下的粮食都救济了当地穷人。有人问他,身为五品官何必如此清苦?他回答:“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苦寒之地,保持清廉相对容易,而身处繁华之地,依然保持清廉就比较困难了。”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居官清廉,如于成龙者甚少,世间全才未易得。”
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成长在一个物质和精神较为丰富的时代,对照于成龙的廉洁修身之道,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我们过着吃穿无忧的生活,但常常不思当今社会来之不易,不思一粒粒粮食布匹来之不易,不注重勤俭节约,往往在衣食住行上比阔气,搞攀比,不注重廉洁自律的修养。
“于请命”
于成龙为官二十多年,每到一处都以民为本,为民请命。于成龙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要求自己,规范下属官员。康熙十九年秋,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当时,他管辖的一带遭遇严重水灾,有一千八百多顷耕地被淹毁。这部分土地每年纳粮三千余担,纳银一千余两。前任巡抚曾上书呼吁减免应征钱粮。由于当时国家连年征战,财政捉襟见肘,未获准许。于成龙接任巡抚后,灾情更加严重,这里每天都有许多饿死的百姓。他为了百姓的生命,第一时间派人了解灾情、开仓放赈;同时上书康熙汇报情况。于成龙深知这种“先赈后报”行为的风险,违反了赈灾必须层层报批的制度,越级上报,轻者免官,重者要杀头。他在上书中说明:“即再疏请赈,候部议覆,奉旨允行,亦须一月;此一月之内,民之饥死者又不知凡几矣”。康熙见他急百姓所急,并未徇私,便没有追究责任,还同意了他的应急举措。
于成龙上任两江总督后,到处微服访民,了解实情。同时还颁发了《咨访利弊通行檄》,他要求各级官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发展经济的意见建议,不必经过层层审查或转达,可直接报送总督衙门;凡登门反映实情、献计献策者,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与总督本人面谈。随后他颁布《兴利除弊条约十五条》,很快解决了当时面临的难题。
在过去“千里当官为了吃穿”“一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环境下,于成龙不仅能“出淤泥而不染”廉洁自律;同时,亲民爱民,冒着丢官或丢命的风险,采取“先赈后报”的办法,敢于为民请命,挽救了多少老百姓的生命。他这种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于清端”
于成龙一生清廉为官亲民,更多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成龙所走过之地都有难以处理的问题,但于成龙时刻以“察吏安民为念”,坚持公道,身正为范、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解决问题,这就显示出他的“清端”。
禁“火耗”清朝初年,全国各州县在征收赋税过程中,普遍存在加征“火耗”问题。所谓“火耗”,是指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国库的银锭所产生的折耗。征税时,地方官员将“火耗”不断加重,往往大于实际“火耗”,百姓苦不堪言。担任直隶巡抚后,于成龙发现直隶“火耗”问题尤为严重。他撰写《严禁火耗谕》,发布《严禁馈送檄》《饬查劣员檄》等,告诫和教育各级官吏,对不执行者一 一查处,直隶加征“火耗”情况得以彻底扭转。
拒馈赠:于成龙在升任福建按察使和布政使的时候,已经是位高权重的重臣。那时在福建沿海有好多外国商人,他们利用各种渠道想贿赂于成龙,不料都被他严辞拒绝。他下属官员很多,但于成龙严禁下属官员给自己送礼、严禁下属官员接受商人的礼物;对于同僚之间,也只限于互相送点土特产,以表尊重和礼节。后来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官场上互相送礼、互相宴请的风气也得到了遏制。
正考风:当时的两江地区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有钱人多,读书人也多;科场上徇私舞弊的现象也很多。于成龙在调查了相关的情况后,发布了《饬励学政事宜》,禁止地方官员以任何理由参见学道,学道也不能接见地方官员,这就打断了地方官员和学道相互请托办事、收受贿赂的路子。
治盗吏:在黄州任职时,为治理盗患,于成龙有一随身布袋专放盗贼名单。升任巡抚时,部下提醒他可以把布袋去掉了。于成龙幽默地回答:“此袋昔贮盗,今以贮奸贪不省之官吏,未可去也!”总督、巡抚皆是朝廷重臣,承担着治吏重任。在他的治理下,盗贼减少,官吏勤政,社会风气得到好转。
于成龙虽然是350多年前的官吏,但他的精神至今仍有鲜活的教育意义。作为青年学生要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廉洁教育的精华,要学习于成龙爱民为民安民的“民本思想”,学习他严于律己、以上率下、勤政为民的精神。要做到修身要先修心,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确立正确的“三观”。我们要做到守法要先遵规,要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法律法规,强化道德、规矩、法制“三种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要做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要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做守好初心、担好使命、练好本领的“三好学生”。
初夏的六月,太阳高高升起,照到波光粼粼的荷花园的湖面上,荷花在满眼飘绿的大地上显出无限生机。莲花池塘前来观赏的人们越来越多了,随着一阵阵清风吹过,传来的是他们对莲花一句句称颂的声音,伴随着清风的欢笑声,又传向远方。这时我突然醒悟,伴随着新时代新思想的东风,乘着党纪党规教育的清风,那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即将开放,预示着在整个中华民族大地上会涌现出无数个向于成龙一样廉洁为民的人民的公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竞相开放,一个风清气正的时代就要到来。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