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边馀墨

我有五千个读者

  

娄继周

  学习写作多年,在各种报刊发表过许多文章,也出版了不少的书,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读者,没有考虑过自己与读者有啥关系。老是觉得写作就是表达。近些年由于网络便捷,又在新兴的网络媒体上发表不少文章,因为我的写作从来不以能否挣稿费为念,在媒体上发表,就图个发表而已。直到有一天,豫苑文风的版主海梅女士告诉我,我的文章有了多少读者,我还感到新奇,问她是怎么知道有多少人看我的文章。她说文章后边有显示。我才知道网络媒体还有这个功能和好处。
  前段时间,我有感于一段视频连续写了《中牟县的牟究竟该怎么读》《再谈中牟县的牟字该怎么读》两篇文章,发表在《豫苑文风》上,不想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还有不少读者在后面留言评论。版主朱海梅及时给我反馈情况,不久又告诉我读者已经超过2000人了。我这才开始注意读者对我文章的“热度”,还时不时浏览一下读者的留言评论和人数的进展。
  几天后,我又发了“中牟名楼系列”之二《鸿盛楼》,没想到阅读者的人数更多,仅两天时间就超过了3000人。我有点感到意外,又有点感到惊喜,就天天浏览文章下面的那个数字,也看看有什么留言评论。不过半月时间,忽然读者数就超过了5000人,我觉得应该写篇感想,谈谈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了。
  说实话,我过去一直认为文章是为自己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发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慨和感想。如果是自己的爱好和研究领域,著文则是为了写出自己考证的意见和结论,与读者的感觉关系并不大。我还觉得,自己主要是写随笔散文,不像有的写小说的作家,靠编故事追求畅销,以求利益的最大化。再说了,写散文,写的再好也无法与好小说的读者或销量相比。因此,我就只顾自己写和发表,而忽略了读者与读者的反映。
  谁都知道,过去在报刊杂志等传统刊物上发表文章,作者就是想知道有多少读者阅读自己的文章,是很难的,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说,你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报纸虽有发行量,但有的读者不一定看副刊,看副刊的读者也不一定看你的文章。就是你的文章发表在某个杂志上,订阅这个杂志或购买这期杂志的,也未必就一定就会看你的文章。现在的网络媒体就不一样了,因为媒体平台是电脑操作的,而电脑具备统计功能,一有读者浏览阅读,后台就自然作出统计并显示出来。假若后台编辑或读者关心这个问题,就可以随时查阅,知道自己或某人的某篇文章有多少人在看和已经看过,这就是“阅读量”。
  这个功能,对编辑和作者都有好处。编辑可以随时了解自己所编发的文章质量和受欢迎度,而作者则可以知道自己文章的读者或受众的多少,还可以检验自己文章的质量和读者的兴趣爱好,对自己调整写作方向,确定下一步的写作目标都有很大的意义。
  现在,我知道了我的文章哪些是读者愿意和喜欢看的,哪些是读者不愿意和不喜欢看的,我就自然想到照顾读者的兴趣或关注点,明确下一步的写作方向,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顾自己盲目写作而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和看不看。也就是说,不管自己有没有读者,瞎写。
  为此,我有意查阅了过去我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文章,发现开始读者很少,从100多人到几百人,再到1000多人,直到近期文章的逾5000人。这说明我文章的读者群越来越大,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我的文章越来越好,越来越符合读者的兴趣和口味了。
  那么说,现在,仅就“豫苑文风”这一个平台来说,我已经是在为成百上千个读者而写作,而随着我文章的老练与成熟,我的读者,加上其他的媒体平台上的数量,还会上升到一万、十万甚至是几十万,这样,我的写作就不仅仅是在为自己和“小群体”而写,而是在为成千上万的读者而写作了。那意义,可就真的不一样啦。
  我还想说,个人写作虽然是为了表达,但是也要有读者。对我来说,不要说为了成千上万个读者,哪怕是只有一个人关注着我,想着我的文章,想让我写出好文章,想看我的好文章,我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人民法院四级调研员,爱写作,喜读书。已出版散文随笔集、诗集和历史名人传记等著作十余部,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和国家级奖励,收入多种年选和诗文选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0期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3期

  • 第2024-06-06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