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斜不断,迢递故乡来。”在回家的路上,车子在迷离的雨雾中缓缓行驶。这是一条新近开通的路,绵延起伏,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疏远。我凝视着窗外,迫切地想知道,路边是哪个久违的村落。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小山,不高,宛如一尊坐佛,青青苍苍。山脚下,是一泓池塘,澄澈碧绿。还有一人,行走在稻田边上——恍然觉得,此番景象,似曾相识。猛然想起,多年以前,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曾来过,满怀少年的梦想,在那小小山巅,拜访过那个春天。
尽管时常回家,但每次都是那么匆匆,总是身不由己,重复着归来归去的故事,其实还是和年少时一样,背着行囊,一次一次地回望。只是异乡的月光已经悄悄地把两鬓染成霜华。
记得读高中时,在学校不远处,有一片山林。有一天下午,阳光灿烂,白云悠悠,在和煦的风里,和同学随意坐在岩石上,身边有几丛翠竹挺立,脚下是片片落叶,眺望着另一处青山,若有所思,若有所梦——那一幅青春的剪影,时常萦绕脑际。
那年出发的时候,思想纯净,如同家乡清澈见底的湖水。当时,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如果学成归来,就在乡村教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别向往,有那么一个黄昏,在草地上,在山林边,携一卷书,慢慢徜徉,夕阳下,有清风相随,还可轻轻摘下一朵野花,夹在书的扉页里——后来,有机会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去外面上课,和学生们在一起,仿佛回到了往日的时光。
想起司马懿所说,人这一生,难免和愚蠢为伍,要学会向愚蠢低头。多年以后,只想多识草木。窗外,不远处,也是连绵的青山。整天忙忙碌碌,本来不喜花草的我,更愿独坐书房,时常远望,也时常与书桌上的兰草对视。万物有灵,它虽无语,却也诉说着种种。且静坐,“几案可栖心,人物两清雅”。
这一路走来,越来越发现,能够对话的人越来越少。唯有端坐在书桌前,才会找寻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由和喜悦。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时光的急促,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哪怕随便翻看手中的书,也不时有触动自己思想的灵感。只要枕边放着几卷书,梦里也安然。有时候,偶然碰到一本好书,感觉可遇不可求,想方设法买来,并不一定立即就读完,但只要放在书桌上,就感到充实,仿佛有人陪伴。虽然也算读了几十年的书,也写了一些各种各样的文字,但因缺乏深度思考,没有多大价值。自己也越来越有自知之明,但还是总想挤时间坐在电脑前,轻轻地敲打键盘,寻找那份投入的感觉——时常回溯,时常反思,终于发现自己,本质上还是书没有读透。但是,经常与古人先哲对话,不断疏通自己思想的堵点,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沉淀,至少未曾虚度。欣慰的是,这几年,有幸结识了为数不多的真正有思想、有才华、品行端良的有识之士,或千里之外,或偶尔交流,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所遇所见,皆是我的老师。正如雪小禅所说,身边越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越是沉静、收敛、从容,不自以为是、不显山露水、不与人争锋。因为别人的评价已无足轻重,虽能洞悉别人的伪装与本性,却视若不见,却只日夜兼程,追寻内外兼修的幸福与充实。
这一次,在家乡的青山下,偶然又发现了一处院落,是一所初中的校舍。小院里,两层青黛色的小楼,古色古香,几棵古树参天,石子小径蜿蜒,边上是一口古老的水井。出校门,不远处,左边是一座庄园,前面有几座青山点缀,有绿水弯弯曲曲,悠然流过。此情此景,再次勾起了我的回忆。假如当年,我要能在这里住下,种下一个梦想,又会抒写怎样的人生篇章?!或许在那些青春的日子里,我会轻轻吟唱起琼瑶的歌谣:
雁儿在林梢啊,眼前白云飘。
衔云衔不住啊,筑巢筑不了,
那雁儿不想飞,雁儿不想飞,
白云深处多寂寥……
时光留不住,冉冉物华休。再过几年,我还是要回归家乡的。只要能在青山脚下,绿水之畔,有一处小小住所。“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我还会独坐夕阳下,还会持一卷书,把远方凝望,耳畔,仍有晨钟暮鼓响起……
作者: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