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的烟雨里,有一位女子,她如白莲般高洁,如清溪般澄澈,她就是林徽因。生于名门望族的她,自带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更因那份难得的清醒与智慧,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与赞誉。
她的名字“徽因”,源自《诗经》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寓意着美好的品德。她的人生,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谈及林徽因,必然要谈及她的爱情。在她的生命中,有三位广为人知的男性:一位是浪漫诗人徐志摩,一位是建筑大家梁思成,一位是哲学泰斗金岳霖。我们在他们与林徽因共同编织的一段段动人故事里,更清楚地感知这位了不起的女性。
英伦情终章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与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相识。初次见面,徐志摩就被林徽因的美貌、才情和见识深深吸引。而林徽因也对徐志摩的才华表示仰慕。他们在康河畔共度美好时光,谈论诗歌、梦想和感情。徐志摩的热烈追求让林徽因初尝恋爱的甜蜜,然而张幼仪的突然出现让她意识到这段感情的复杂。之前她全然不知徐志摩已有家室,心中或有怨愤,但她的教养告诉她应当明智地做出选择。她没有成为那个破坏他人婚姻的人,她选择坚定地离开。尽管后来徐志摩离了婚,但她的生命中也出现了新的重要伴侣——梁思成。再后来,徐志摩虽与陆小曼步入婚姻的殿堂,但他对林徽因的深情却始终如一。或许他渴望在林徽因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因此他的离世也带着宿命的色彩,他的飞往永远没能到达——他从上海乘飞机前往北京聆听她的演讲,途中却不幸遇难。此后,他失事飞机的残骸一直悬挂在她的卧室……
徽成佳话扬
1921年,梁思成第一次去拜访刚从英国回来的林徽因,他们一见如故。梁喜欢绘画,林喜欢建筑,他们彼此的心智和理想不谋而合。
1924年,两人共同踏上出国留学的征程,满怀热忱地追求建筑学梦想。这份共同的志向和追求,使得他们成为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1928年,他们在加拿大成婚,同年一起回国,开始了相伴相随、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一生。
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两个建筑系。他们参与了新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大项目的设计。二人辗转全国寻访历史古建筑,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符号式的贡献。
梁思成曾深情地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则温柔而坚定地回应:“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这句话不仅是林徽因对梁思成深深爱意的表达,也是她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无疑是两颗卓越心灵的完美结合,两个灵魂的深度交融。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共同铸就了属于他们的传奇,无论是作为杰出的学者,还是作为挚爱的伴侣,他们都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情深意更长
谈及林徽因,必然绕不过金岳霖。金岳霖一生未婚,对林徽因怀有极为深厚且纯粹的感情。两人相识于清华大学,金岳霖初见林徽因的那一刻,便为她的才华与魅力所倾倒。自此之后,他长时间选择“逐林而居”,默默守护,但始终保持着适度距离,从未逾界。
林徽因曾向丈夫梁思成坦言:“我似乎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另一个,就是金岳霖。面对这样的坦诚,梁思成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深沉与包容。他没有愤怒或责备,思考过后,向林徽因表示:“虽然我们已经结婚了,但在我心里,你仍是一个自由的人。既然你坦诚地告诉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那我便把选择权交给你,听从你内心的决定。”林徽因最终选择了留在丈夫身边。
之后许多年,金岳霖与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雨和起伏,他们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1955年,林徽因离世,金岳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金老的书桌上长时间摆放着林徽因的照片。后来的某一天,金岳霖邀请朋友到饭店聚餐,开席时缓缓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晚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将孤独而坚定的金岳霖接至家中,负责照顾,并亲切地称他为“金爸”。这样的安排,是孩子们对这位老人一生未娶、默默守护的深情厚意的回馈吗?一定是,当然还有敬意,敬她,也敬他!
他,他,他,都在各自的爱情里走过,一个是爱而不得的守望,一个是相濡以沫的陪伴,一个始终不渝的等待。也因此,他们成为了林徽因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至于,她爱谁更多一些,更深一些,不得而知。然而,无论怎样,她选择了与梁思成共度一生。这是一个清醒而坚定的决定,这不仅基于爱情,可能更基于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责任。她的选择告诉我们,爱情不是唯一的人生追求,还有更多值得去追求和珍惜的东西。因此,她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郭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