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太原盆地干旱得打卷儿的绿苗,经过临汾盆地刚刚收割了麦苗的金黄麦茬地,在洪洞一下车,就感觉到烤炙般的热浪滚滚。
农历五月十五日,行走在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水神庙壁画,以及在临汾博物馆看到的《赵城金藏》三绝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必言。蓝天下,白云间,被飞翔的鸽子围绕的飞虹塔耸入云端,塔身的琉璃在烈日下熠熠生辉,栩栩如生的一朵花,一尊神,一件器物,佛像,莲花,斗拱,无不传递着虔敬的匠人匠心,各色琉璃发散着六百多年前的艳丽与华美,令人叹为观止。
广胜寺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为俱卢舍寺。
后院侧殿里传来和尚诵经的声音,有眉户唱腔婉转刚劲的韵味。
寺庙里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每一个图案,无不被岁月的云烟包浆,投射出年份的芳华。
殿內有陈年的一排排木柜,是珍藏《赵城金藏》的专柜。
下寺水神庙壁画就是明应王殿壁画,也是元朝的杰作,绘制于1342年,距今682年之久。壁画不仅有传说故事,还有生活细节。主要保存于水神庙的主体建筑明应王殿内,该殿建筑和店内雕塑、壁画均为元代遗物。
洪洞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水神庙内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整个壁画分东、西墙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墙六大块。布于殿内四墙的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
初夏强烈的光线幽暗地通过古老的门窗映照在这些700多年前的壁画上,它们布局严谨,造型生动,色彩浑厚,极富艺术表现力。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相当丰富,堪称我国风俗神话题材的壁画杰作。尤其是《元杂剧图》,绘有人物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服装、道具、乐器、舞台等也都刻画的十分精细,是难得一见的元代杂剧史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明应王殿壁画是源于民间传统信仰的风俗画,以对水神祭祀和祈祷的传说故事为主,画面有很强的故事性,主画是祈雨和降雨图,周围多配以百姓日常生活的画面。如《渔民卖鱼图》《庭院梳妆图》《下棋图》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画师们把当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充满世俗生活气息的完美画面,并且明应王殿南壁还惊现当时元杂剧的表现题材。《杂剧图》表现的是散戏班正粉墨登场表演一段祭奠水神的戏,这在同期元代壁画中是罕见的,在这里壁画艺术与民间文艺得到完美的结合。
站在下寺外著名的霍泉旁,犹如看到一场场动起来的壁画图场景,像极了王潮歌导演的神作。源自霍山的泉水浇灌和滋润了洪洞和赵城的农田,见证了洪赵人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摇篮。
据大槐树景区记载,明朝政府从朱元璋洪武二年起,到朱棣永乐十五年止,在先后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多万,移民主要迁往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18个省,近五百个县市。
在临汾博物馆,看到了三绝之最后一绝《赵城金藏》,《赵城金藏》是中国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复刻本,因其刻版于金朝时期、由崔法珍断臂发愿,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
全藏共682帙,总计6980卷,六千多万字。今存4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临汾市博物馆馆藏并常设陈展一卷经书。
据考证,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的古版经卷《赵城金藏》,是由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静林山天宁寺刻成的。大约在金熙宗皇统8年(1148年)开始刻造,历时约30年完工。
抗日战争时,为了保护这珍贵的金藏,智勇双全的洪洞军民与日寇斗智斗勇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我们此行收获满满,传说中的三绝——广胜寺飞虹塔,明应王殿壁画,赵城金藏,无一遗漏。
韩淑芳